民间图书馆与公益项目——农村文化科技图书室
回到首页
图书馆名: 农村文化科技图书室
图书馆长: 王德昌
成立时间: 1993年12月
图书馆址: 浙江金华市武义县白洋街道桩塘村
发布时间: 2009/9/19 10:58:30

      

     白洋街道桩塘村的农民近几年种菜种出了好日子,2003年村民人均收入3582元,2004年超过4000元。这其中,热心宣传普及科技知识的退休农艺师王德昌功不可没。
    2005年75岁的王德昌,耳聪目明,腰板硬朗,他是白洋街道关工委副主任、老龄委常务副主任、村关协会长,原在县农业局工作,1983年退休回到老家桩塘村。距县城11公里的桩塘村,全村295户、900人,有耕地850亩,土地肥沃。王德昌回村后,帮助村民搞起了粮食丰产方、吨粮畈,开展高产竞赛,产量迅速提高。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后,桩塘村的蔬菜种植业不断发展,但如何提高蔬菜复种指数、搞好栽培、做好腌制加工、增加经济效益等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当地村民。正当农民“想学习无书籍,想致富无技术”之际,王德昌想,过去自己一直从事农技工作,现在正好可以利用一技之长,发挥余热,为民服务。于是他主动献出农技方面的书籍100多册,于1993年12月在村里办起了全县第一家农村文化科技图书室,后来他又到县农业局发动老同事们捐献实用农技书籍300多册,县科委领导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捐赠了从杭州新买的100多册科技书,村里也买来150多册书,县关工委又送去200多册,街道和村两委会筹措资金为图书室添置了桌椅。目前,图书室拥有藏书1200多册,报刊20多种。文化科技图书室的开办,给农民带来了致富奔小康的“金钥匙”。
    桩塘村文化科技图书室刚开办的那几年,每到农闲的白天、农忙的晚上,只见三五成群的村民在图书室里如饥似渴地看书学习,并互相探讨蔬菜的选种、栽培、管理、制作加工技术及销售渠道等。作为图书室负责人的王德昌几乎每天都在图书室里,与村民一起学习、交流。如果村民有需要,还可以将书借回家去学习.王德昌不厌其烦,制订了借书规定,借还一一登记,认真热情。近几年,由于大家都比较忙,王德昌与几位老同志就送书上门,指导学习,只要白天说一声,当晚科技书就送到村民家中,做到缺少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送什么,基本满足了人们对文化科技的需求。青年王德武、高尚仁到邻村租田种西瓜36亩,王德昌就送去科技书籍《西瓜大王》。前年全村6个养猪场饲养了80多头母猪,他就分户送去《怎样饲养母猪》和《养猪大全》,并与养猪户一起探讨科学养猪方法。目前,桩塘村每个猪场都配备了饲料粉碎机,自己配制饲料,合理科学饲养,既节约成本,又提高了仔猪成活率和肉猪出栏率;每个猪场都有一只兽医药箱,打针喂药都自己动手,严把管理消毒关;养猪户还随时互通市场价格信息,肉猪价格合算就多养肉猪,仔猪价格合算就卖仔猪。近两年来,养猪场的母猪长势良好,产仔率高,经济效益相当不错,年收入均在5-7万元。

     平时,王德昌天天都到田头和蔬菜大棚里转转看看,观察蔬菜生长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随时指导。毗邻的张村几个青年种植了柑橘和桃树,王德昌先去果园里观察一番以后,有的放矢地送去水果栽培方面的书籍。村民徐国钧,原先家庭条件较困难,2001年王德昌主动帮助他发展蔬菜种植,现在徐国钧家已盖起了3间3层新房,2004年发展了4只蔬菜大棚,收入4万多元,徐国钧本人成为农业科技服务组和蔬菜专业技术协会成员。村民徐天其种植的大棚番茄,曾一度遭受病虫害,产量上不去,在王德昌的指导下,他根据科技书籍认真琢磨,掌握了农药配方、防病治虫方法,产量终于提高了,一期亩收入8000元,后来他还自己买回了50多元一本的《蔬菜病虫防治》。徐天其深有感触地说:“要致富,多读书。”如今的桩塘村,许多家庭新建的房屋里专门设有书房,备有一些科技书、报刊,随时翻看、查阅。据调查,全村70多个青年家中就有科技书籍3400册,学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风。

    1997年,在王德昌提议下,村里建立了政治科技学校,每月一次开展学习,内容是政治科技结合,以农业科技为主,按农事有指导性地进行辅导;授课对象以青年为主,实行老中青结合,迄今为止已培训5000多人次。政治科技学校的建立,使桩塘村有了一个农技培训基地和推广网络。为解决师资力量,村里成立了由17人组成的农业科技服务组,吸收青年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等参加,王德昌任组长,村农技员任副组长,主要负责政治科技学校的讲课,帮助搞好每年农作物种植安排和规划,组织交流,出农技知识黑板报,到田头检查生产,解决蔬菜栽培和防病治虫中遇到的难题,并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试验示范等,辅导示范户搞好示范栽培,主要生产环节到田头指导,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在桩塘村,村干部成为农民学用科技的带头人,他们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为农民传授、普及科技知识,拓展视野,增进交流,解决种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他们请省农科院园艺所高级农艺师郑云林11次到村讲课,到田头指导;请市农科所蔬菜专家任明刚到村讲蔬菜栽培技术;组织100多名村民到杭州参观省农科院园艺所蔬菜栽培示范基地和城市蔬菜批发市场;还分批组织200多名村民到本县先进乡、村参观学习,这些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王德昌不仅多次上讲台传授科技知识,与村干部一起带领村民外出参观考察取经,还非常注意捕捉市场行情,引进适销对路的新品种。2003年,他发现高脚白菜因口感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于是专程赶到台州引进了这种产量高、口感好的白菜,去年仅在永康市场一天就销售了12吨,全村种植高脚白菜收入达190万元。这些年来,老王从外地引进的新品种已说不清有多少个,也说不清为村民创造了多少效益。每次外出,老王都是自贴差旅费,有人说他傻,可老王就是爱做这种傻事。老王常利用宣传工具普及科技知识,使越来越多的人学科技、懂科技、用科技,自1995年以来,他为村里刊出科技黑板报60多期,播放科普录像片17次,举办科普图片展4次,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班、讲座近50期,有5000多人次受到了教育。在王德昌的发动、影响下,村里还成立了科普工作领导小组、蔬菜专业技术协会,以青年科技示范户和种菜大户为龙头,建立各种试验示范田,按照“粮食生产以优质米基地探求丰产路子示范,瓜果以优质品种为主生产示范,蔬菜以大棚栽培无公害生产标准示范”的思路,规划出各种品种的蔬菜试种示范田。蔬菜生产中着力抓好“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结构,提高科技含量,优化产品质量”,形成规模化、区域化、特色化的发展蔬菜新格局,全村850亩耕地中,有500亩栽上了蔬菜,建起大棚139只,形成了以大棚栽培蔬菜为主体的连片500亩基地。从2003年冬开始,在王德昌的建议下,村民们投资34万元,将原来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的竹架大棚改建成钢架大棚。村民徐国钧搭建800平方米钢架大棚种植番茄金棚三号,收入1.6万元;去年全村40只钢架大棚收入32万元,仅一年就基本收回了投资。村民们看到了钢架大棚的好处,打算用3-4年时间,全部完成从竹架大棚到钢架大棚的转换。
    经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如今的桩塘村,一支科技队伍正在成长壮大。村里有67位中青年参加省农函大学习,已通过考核获得毕业证书和农民科技员证书;有4人已达到中级科技水平,他们成为农技推广的主力军。村民徐天其运用点花授粉技术为番茄、黄瓜、西瓜授粉,实现保花、提高坐果率,在他的指导下,全村有90多人掌握了这门技术;村里还有20位老年人参加了省老年电大学习。
    随着科学技术的运用,如今在桩塘村,蔬菜一年可种四熟:种了毛芋、番茄、黄瓜、茄子后,种两熟高脚白菜,第四熟种九头芥,一亩田可作三亩多用(复种指数13.72),经济收入是种粮食的3倍以上。在老王的大力倡导下,他们种蔬菜不施化肥施农家肥,腌制的蔬菜准确把握用盐关和成熟度,干净、色好、味香,销路好,价格高,仅永康市场每天销量就达4吨。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的种菜户在全村比比皆是,全村85%的农户盖了新房,村民装电话189门,有手机125只,买汽车8辆、摩托车90辆,拖拉机52辆。科学种菜,使农民走上了致富路,过上了好日子,桩塘村被命名为县蔬菜专业示范村、市农业科技示范村。

    村民们说:“如今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靠的是党的政策好,多谢老王用科技来指导。”面对村民的赞誉,老王更坐不住了,这些天,他正在考虑要为桩塘村的蔬菜注册商标,创出自己的品牌,开展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他还想建一个蔬菜批发市场,要做的事,还很多很多……

     村科技文化图书室还形成了送书上门的制度,农民缺什么送什么,农民需什么送什么。2008年,村民王德武、高尚仁从邻村租了36亩田种西瓜,村关工委负责人就马上送去了科技书籍《西瓜大王》,结果两人种瓜收入成倍提高。2008年全村养了140头母猪,村关工委分户送去《怎样饲养母猪》一书,通过科学饲养,多数饲养户的母猪生长良好,为发展家庭畜牧业打下了基础。村图书室年阅览人数达3000多人次,借书达1400多人次,送书到户达840多户次。

资料来源:

http://wynews.zjol.com.cn/wynews/system/2008/11/03/010734622.shtml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3日]

[访问时间:2009年9月19日]

http://wynews.zjol.com.cn/gb/node2/node9/node60/userobject1ai3549.html

[发布时间:2005年2月4日]

[访问时间:2009年9月19日]

http://wynews.zjol.com.cn/gb/node2/node268/node326/node327/userobject1ai21843.html

[发布时间:2005年12月13日]

[访问时间:2009年9月19日]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课题组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Project Team of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Peking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