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图书馆与公益项目——红杏书屋
回到首页
图书馆名: 红杏书屋
图书馆长: 张惠烈
成立时间: 2006年前
图书馆址: 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许村镇沿塘路
发布时间: 2010/5/1 20:19:41

      

     钱币、火花、门票、烟标、年历卡、纪念章、旅游图、报刊、图书、文献……在海宁市许村镇沿塘路一间朴素的旧式民房内,一柜柜整齐的图书、一箱箱珍贵的史料、一叠叠发黄的报刊、一件件稀奇的物件看得让人眼花缭乱。昨天上午,好客的主人张惠烈把记者邀进这档案馆式的书房,并拿出珍藏40年的件件“史料”进行讲述。

  小屋书香浓

  2006年11月5日上午,随张惠烈老人走进他的“红杏书屋”,有种走进图书档案馆的感觉。5只朴素的大书柜成了一面“墙”,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种书报、期刊和文件盒。记者大致翻了一下,有历年的地方报刊合订本、海宁的文史资料图书,也有甘肃、青海等省外的党报,有最近几年的,也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这些书架上,有我收集的2900余册书籍、2200余册期刊、34个省(市、区)及海外的1200余份报纸……”张惠烈如数家珍地说。

  在这间近30平方米的小书屋内,最引人注意的还是放在进门处的铁皮档案柜。“这是海宁市档案局奖给我的,为了充分利用它,我给每层都做了标签,第一层是海宁名人,第二层是海宁文史……”在这档案柜里,既有徐志摩、金庸、陈学昭等海宁名人的研究资料,也有海宁市历次重大活动留下的资料。

  爱好始于集邮

  张惠烈2006年已过花甲,据其介绍,这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的收集爱好开始于集邮。“小学五年级时,我对信封上花花绿绿的邮票产生了兴趣,于是把它们揭下来,夹在书里保留。后来到上海买了集邮册,订阅了集邮杂志,我的集邮兴趣更浓了。”

  1961年,张惠烈当上了镇文化馆的义务图书管理员,养成了读书藏书的好习惯。“从当年收集《人民日报》我就开始了真正意义的史料收藏。”老张说,随后他又进入印刷厂、轴承厂工作,虽然岗位变化了,但是收集书报的爱好没有改变,收集面也在逐步扩大。“1967年,我新增了文史资料的收集,之后,我又将收藏物扩展为钱币、火花、烟标、门票、纪念章等,现已集邮30册、8850枚,钱币4册、480枚(张),以及22个省(市、区)的920余张门票。”

  成为文友的“活字典”

  “收集是很苦的,常常为一丁点的东西跑很多路,但是每当有收获的时候,我就会觉得再多的苦也值得!”老张说,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冬天,他因在杭州一个旧书摊上“淘宝”而错过乘火车时间,只得改乘汽车,不巧那天下起雪,他只得用围巾包头一步步地走回家。

  收集的东西越来越多,老张为它们建立了索引目录。2004年开始,书屋也为海宁的许多文友提供了方便,被他们称为“活字典”。“2002年,海宁钱塘江小学教师吴韵乐为文化站收集小戏《红梅姑娘》时,从这里查到了资料;2004年,海宁市作协理事施建平急需查找《年轻的鸭司令》,也是从我这里找到的。”老张说,四五十年如一日的收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条件。这些年,他在全国12个省(市、区)的刊物上发表过作品,获大小奖项30多个。另外,他还是海宁市唯一的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曲艺家的生命就在于创作”,老张说,为了创作更多作品,他也要将这一爱好坚持下去。 

  细细参观“红杏书屋”,发现这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档案馆。5层绿色的档案柜上贴着“海宁名人”、“海宁文史”、“海宁皮文化”、“海宁家纺文化”、“海宁潮文化”等字样的纸条。看见志愿者们好奇的眼神,张惠烈笑着解释说:“这些都是我的兴趣爱好,可能与退休前在档案室工作大有关系。”说着他就从档案柜中拿出了柜子里的“宝贝”,给志愿者们一一介绍起来。

资料来源:

http://hnrb.zjol.com.cn/hnrb/html/2009-08/18/content_3846.htm

[发布时间:2009年8月18日]

[访问时间:2010年5月1日]

http://www.cnjxol.com/oldepaper/nhwb/content/2006-11/06/content_243686.htm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6日]

[访问时间:2010年5月1日]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课题组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Project Team of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Peking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