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图书馆与公益项目——忘我古旧书屋
回到首页
图书馆名: 忘我古旧书屋
图书馆长: 王泽萼
成立时间: 2007年
图书馆址: 重庆永川市望北路二号站一民房内
发布时间: 2013/5/12 11:14:49

      
图书馆简介:
2013-03-06 06:33:00 来源: 重庆晨报(重庆) 有0人参与
 
    每天去废品站和旧书摊淘书,几十年如一日
    他用淘来的10万册书开办
    私人图书馆,向群众开放
    每天早上,探访各个废品收购站和旧书摊是王泽萼的“必修课”之一,他在哪里淘到有价值的书,再论斤买回来细细筛选。
    在望北路二号站旁一栋不起眼的民房内,隐藏着一个“忘我古旧书屋”。这是个对外开放的私人图书馆,其主人就是论斤买书的王泽萼。书屋收藏了4万多册各类书籍,再加上他家里的几万册图书,总量超过十万册。
最近,这个爱书如命的老人,又爱上了上网。
    淘“废书”出了名
    说起来,王泽萼是个名人。因为藏书众多,他曾在2007年被评为“重庆十大藏书家”。2009年10月,“忘我古旧书屋”成立两周年时,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图书馆处还专门发来贺信。他将这封贺信装在镜框中,放在显眼的地方,读者走进书屋就能看到。
    他为何喜欢淘书?这还得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一天,他在街上看见一个买菜的农民,正随手从一本厚如砖头的书上撕纸。他发现,这是一本解放前出版的《辞海》,撕掉太可惜了,于是用几本书换了过来。
从此,他开始了淘书生涯,退休后更一发不可收。几十年下来,他的藏书已达十万册之多。他的家庭收入不高,但他仍坚持每月抽出三四百元用于淘书。
    这么多书,得花多少钱?老人笑了,“都是论斤买的”。多年来,王泽萼每天上午的“必修课”之一,就是探访各个废品收购站和旧书摊,寻找他认为有价值的书,论斤买回来。书屋内的一张桌上,摆着几本这几天刚淘来的书。他拿起一本崭新的书递给记者,指着封底说,“定价28块,都没怎么看过,多浪费!”
    老人说,废品收购站的书才一块多钱一斤,比新书便宜得多。另有一小部分,来自书友、学生等的赠送。前不久,他的一位学生送给他一套《四库全书》。
    图书馆对群众开放
    几年前,老人决定开办一个私人图书馆,所藏书籍向市民开放。他在望北路一栋居民楼租下一套房,改造为“忘我古旧书屋”,提供图书交换和借阅。在书屋借书,只需凭身份证和一个借书证(可花20元办理),而熟悉一点的人打个招呼也能借走。
    他还曾用白纸自制“名片”广为散发。书屋所在的这栋居民楼临街外墙上,悬挂着一个大幅广告,上面有他的电话。书屋每天13:30-17:00对外开放,周末也不休。
    书屋不大,4万册图书密密麻麻的摆满了十多个书架。“更多的书在家里,这里已经放不下了。”老人说,几年前,他还曾想将旁边的一套房子买下,将家里的书也搬过来,但最终未能如愿。
    老人说,这4万多册书中,相当一部分是文学类书籍。不少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为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的经典版本。中国文学、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美国的、法国的、日本的,被分门别类贴上标签。此外,书架上还有一些农业、商业、甚至是儿童类书籍。书屋还提供《南方周末》、《杂文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
    “我的书不是拿来卖钱的,是给群众看的。”老人说。
    上网成了他的新爱好
    一张书桌上摆放着一个用黄布盖起来的东西,掀开黄布,里面是一台电脑。
    “一个月前政府刚刚送来的,说是让我把书都录入电脑,方便整理。”王泽萼说,这对于他来说有点难度,“我不会打字”。
    尽管终日往返于废品收购站-家-书屋之间,但他的生活却并不单调。熟练的用鼠标点开浏览器,他回头问记者:“有没有办法把国外网站的新闻翻译成中文?”
    谈话中,他对国际国内时事的熟悉程度令记者吃惊,嘴里也不时蹦出几个时髦的网络词汇。
    他不仅在网络上浏览信息,还在读者的帮助下尝试在网上购书。“我这里有莫言的书,得诺贝尔奖那个。”他告诉记者,“其中一本就是从网上买的,便宜近六成。”
    记者帮他安装了一个英汉翻译软件,他打开一个英文网站,笑着说:“这下可以看看国外的新闻了。”
 
重庆晨报永川读本讯记者 张梁
 
发布日期:2013-3-6
访问日期:2013-5-12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课题组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Project Team of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Peking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