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火种寻找之旅——民间公益图书馆事迹寻访录
回到首页     |     民间图书馆      |      捐赠信息      |      公益项目    |     简报     |      撷英采珍      |      提供线索      |      给我留言
:::信息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慈善捐赠:::

        

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刘瑞忍副研究馆员捐赠1000元用于乡村儿童阅读活动...2023/12/5

青树教育基金会向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550953.32元,资助“乡村图书馆家庭阅读站”项目...2023/5/10

北京某小学三年级毛祥坤同学捐助 500 元用于公益图书馆项目 500 元希望用于公益项目...2023/2/26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慈善人士向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捐二十万元,成立李更生阅读推广基金...2020/9/10

谭张婷教育慈善基金会向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捐67100元,资助乡村校园图书角项目...2019/4/15

安徽小微商会捐赠20686.62元用于安徽省肥东县古城镇杨塘学校图书角...2019/4/2

安徽小微商会捐赠10627.65元用于安徽池州市罗城村罗城小学图书角...2019/3/4

北京彩虹公益基金会出资150000元用于开展彩虹之家·彩虹图书馆项目...2018/12/31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一位女老师捐赠10377.66元用于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小街乡小街小学图书角700册书...2018/8/30

上海“爱@支教”捐赠95565.54元用于云南云龙县、洱源县、鹤庆县10所小学图书馆项目...2018/8/19

云南小微商会捐赠50000.00元用于云南德宏州梁河县民族寄宿制学校园图书角项目...2018/4/12

安徽小微商会捐赠11865.00元用于安徽滁州大柳小学校园图书角项目款...2018/3/18

云南小微商会捐赠16002.89元用于云南德宏州芒市风平镇腊掌小学图书角项目...2017/9/11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一位女老师捐赠7855.13元用于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柿子树小学校园图书角项目...2017/8/26

安徽省小微商会捐赠31980.98用于舒城县花园小学校园图书角和来安县施官镇中心小学图书角...2016/11/18

安徽小微商会捐赠32841.43元用于滁州市章广镇章广中心小学校园图书角和霍邱县三流乡杨桥小学校园图书角...2016/6/28

郭柏生捐赠15752元用于小学图书角建设...2016/6/14

(美国)科技教育协会(ESS)捐赠74587元用于乡村小学校园图书角建设...2016/6/6

高晓燕、陈柏根、赖才笙捐赠15000元用于小学图书角建设...2016/4/2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慈善人士向民间图书馆协会筹备组捐赠10000元人民币...2015/7/10

更多捐赠>>>
 
图书馆信息:
图书馆名: 科教兴农书屋
图书馆长: 张自明
成立时间: 1999年3月
图书馆址: 湖北十堰市郧县鲍峡镇
发布时间: 2009/1/8 15:38:07

      在湖北省郧县鲍峡镇,有一个远近闻名的书屋,门楣上挂着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亲笔题写的“科教兴农书屋”牌匾,屋里醒目地摆着五百多本科技类书刊。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书,而且可以免费借阅需要的书。
  为当地群众提供致富“金钥匙”的人,就是张自明。张自明是郧县政协委员、鲍峡镇中学教师,今年四十七岁。从教二十六年来,爱报、读报、用报是他的第二生命,不仅陶冶了情操,充实了精神生活,而且较好地服务了教学和地方经济建设。

      一间约30平方米的小屋,两面墙边摆满了反腐倡廉、科技文化类书刊,一面墙边摆着1台彩电、一台放像机和一些党风廉政教育光盘,剩余的地方放着小书桌、几只凳子。这间坐落在湖北郧县鲍峡镇集镇上的小屋名叫“廉政书屋”,它的主人是鲍峡中学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老教师张自明。就是在这间小屋里,张自明“以书会友”,为一批又一批读者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 
  张自明想办书屋的念头由来已久。尤其是一九九四年的一天,他到桦栎岗村一名学生家家访,看到他家的苞菜几乎死光了,一问才知是用药不当所致。同时,学生家长因经济困难而交不起学费的事,也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通过深入调查,他发现一些农民因不懂科技知识,吃了不少“哑巴亏”,他们非常渴望学到关于蔬菜种植、花卉栽培、施肥等技术。张自明打定主意,想在家里开办一个书店,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致富信息和科学种田常识。但由于资金紧张,一直没能如愿。
  一九九八年三月,他向《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写信,倾诉了一位山村教师的党报情怀,引起了人民日报社的高度重视。
  一九九九年六月,张自明作为贫困山区教师的唯一代表,应邀参加了人民日报社五十华诞读者座谈会。此间,他表达了自己想建“科教兴农书屋”的愿望,得到了人民日报社领导的肯定与支持,邵华泽社长特意为他题写了匾名。就这样,他利用各级报刊发给他的二千多元稿费及奖金,购买了五百多本农业科技书,于去年三月正式办起了免费“科教兴农书屋”。
  书屋开业后,书架上几百本涉及农产品加工、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农药使用等方面的实用书籍引起了农友们的极大兴趣。张自明主动和中国农业出版社联系,及时购进了《九亿农民致富丛书》共一百六十本,此书以其实用性强、通俗易懂成了“抢手货”。
  2000年的一天,余家湾村五组农民何道华鱼塘里的鱼浑身出现一些白点点,张自明问明情况后,及时找出两本书寻找病因,嘱咐他严格按要求施治。两天后,四千多尾鱼恢复正常。老何感激地说:“书屋真是咱农民的“好帮手”!”现在书屋每天要接待读者四十人次左右。
  一九九九年四月中旬,张自明作为湖北省科技兴农的先进代表,参加了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科协在郑州举办的合作项目中部地区一九九九年度培训大会。此书屋“填补了中国中部地区社区非正规教育合作项目的空白”,已被正式确定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科协合作项目的示范点”,有关部门将加大扶持力度。
    张自明长期从事政史教学,对群众文化生活、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三农”问题等非常关注。尤其是近几年,他了解到有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赌博之风抬头时,很想在“科教兴农书屋”里增添一些党风廉政教育内容,为密切干群关系、净化社会风气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2004年年初,郧县纪委、监察局获悉这一情况后,对张自明的想法非常赞赏,随即给书屋送来了牌匾、打印机、村务公开手册等,并给书屋赠订了《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监察》等报刊。张自明的妻子一边开商店,一边照看“廉政书屋”。目前书屋藏书增加到300多册,内容涉及党的方针政策、信访举报、源头治腐、行风评议、政务公开等,固定读者有200多人,每月有300多人次光顾书屋。 
    干部到书屋学本领。鲍峡镇分水岭村原来干群矛盾比较多,村干部非常困惑。去年6月,村书记雷春光顾“廉政书屋”,发现这些书籍对搞好农村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他觉得很解渴。通过深入调研,雷春和村干部统一思想,决定扩大民主,搞好村务公开,把税费、退耕还林、村上账目等全部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村干部的一系列作法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大伙心里亮堂了,关系也更密切了。知“屋”图报,此后雷春便成了书屋的常客,还义务当起了“廉政书屋”的宣传员。许多基层干部在这里学到了工作方法,提高了工作能力。 
    群众到书屋长见识。前不久,鲍峡镇鲍家店村农民李某到“廉政书屋”查阅农民建房收费资料时,发现村镇建设管理站有乱收费现象,遂向县纠风办反映此事。经查,鲍峡镇村镇建设管理站自2002年10月至2003年11月,违反规定向建房户收取基础建设配套费、绿化配套费、档案管理费97532.76元,县纪委、监察局给予原站长何某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处分。群众到书屋学习法律法规,查阅有关资料,开阔视野,提高了素质。 
    去过书屋的人会有这样的感受: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结识各行各业的朋友,获取各种信息。为了方便读者,张自明还采取放录像、集中学习、讨论交流等形式,组织大家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与此同时,张自明还经常从网上下载科技文化、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文章,及时张贴到阅报栏里,为大家掌握最新知识提供优质服务。群众高兴地说,“廉政书屋”真是咱们的“贴心书屋”。 

1998年3月3日。深夜。
 
即将卸任的《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在办公室里整理文件信稿。此时,已至深夜。当天收到的读者来信堆叠在他的书桌上,有一封来自湖北省十堰市郧县鲍峡镇中学的来信。拆开一看,写信人是张自明老师。端正的字迹和流畅的文笔,引起了范敬宜的注意。在这封信里,张自明深情地倾诉着对《人民日报》的热爱。二十多年来,他一直是《人民日报》的忠实读者,报纸上的许多报道和文章使他受益不浅,党报已成为他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他举了许多具体篇目,说明哪些文章解决了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可是,1997年冬天邮局收订1998年度报刊时,学校由于经费困难,削减了《人民日报》。张自明心里又难过又着急,他生活里不能没有《人民日报》呵!自费订阅吧,对他这样一个收入微薄的教师来说,实在是太重的负担。他接连斗争了好几天,直到报刊收订的最后期限,才下了决心,跑到朋友家里借了二百元钱,抢在邮局下班之前,把《人民日报》订上。看着看着,范敬宜的眼睛不禁湿润起来。
 
    在第二天新旧交替的编委会上,范敬宜特地向大家读了张自明的这份来信,听者无不动容。最后,他深情地说:“过去我自认为对这张报纸还是尽心尽力的,读了这封信,深深感到和读者的期望还有很大的距离,内心很惭愧。我希望同志们把这封信作为一种鞭策,进一步提高自己把党中央机关报办得更好的责任感,不辜负全国千千万万读者对这张报纸的殷切期望。”
 
《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当场拍板,5月份《人民日报》创刊五十周年的时候,一定要邀请张自明老师来京参加读者座谈会。并且决定,免费赠送张自明老师一年的《人民日报》。
 
 由此,引出了鄂西北山区教师与党中央机关报领导相识、相助、重逢的一段佳话。
 
2、北京。《人民日报》创刊五十周年读者座谈会上,张自明向人民日报社领导表示想办一个科教兴农书屋。
 
    在郧县鲍峡镇集镇上,临近公路的边上有一幢楼房。正门的门楣上挂着“科教兴农书屋”的牌匾。题写这幅匾额的就是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这正是张自明北京之行的重大收获。
 
    1998年6月3日,张自明作为贫困山区教师的唯一代表,应邀参加了人民日报社五十年华诞座谈会。此前,《人民日报》湖北记者站的同志提前安排张自明老师到武汉参观、休息,而后一起赴京。进京后,再次受到人民日报社的热情欢迎和接待。邵华泽社长因有外事活动,特意嘱咐工作人员要安排好张自明的生活和参观,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在座谈会上,张自明表达了自己想建“科教兴农书屋”的愿望,得到人民日报社领导的肯定与支持。张自明同时表示希望邵华泽社长能为书屋题写匾名。
 
1999年3月,回到家乡的张自明用人民日报社先后寄来的稿费、赠报款和郧县教委、鲍峡镇教委、鲍峡镇中学用稿奖金等2700多元,购买了500多本农业科技书,办起了全市第一家免费书屋,义务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邵华泽社长题写的“科教兴农书屋”的牌匾高挂在书屋的正门上方。
 
3、二十多年来,张自明带着残疾之身勤勤恳恳地教书育人,但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帮助农民致富。
 
    对于身有残疾教了27年书、年近五旬的张自明来说,办个书屋为农民服务的念头由来已久。1994年的一天,他到桦栎岗村一名学生家家访,看到他家的包菜几乎死光了,一问才知道是用药不当所致。而一些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交不起学费的事,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通过调查了解,他发现一些农民因不懂科技知识,吃了不少的“哑巴亏”,他们非常渴望学到关于蔬菜种植、花卉栽培、施肥技术等知识。张自明打定注意,要在家里开办一个书屋,为附近的农民提供科学种田知识和致富信息。
 
如果说,此时的张自明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想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做点事是出于一种理性的考虑,那么,1966年15岁的张自明发誓学知识、学文化,为67岁的奶奶解除烦恼,则是出于一种感情的冲动。那一年,张自明的父亲任队上的会计,大“四清”开始后,说他帐目不清,要退赔。张自明回到东沟和奶奶住在一起。30岁守寡的奶奶一生的艰辛自不必说。可她辛辛苦苦养了头母猪,产下的猪仔老好死。伤心、失望的奶奶为次哭了好几天。小小年纪的张自明心里暗暗发誓:总有一天,我一定要用什么办法,让小猪不死。
 
这种童年痛楚的记忆,深深地印在张自明的脑海里。以至33年后的一天,当张自明与笔者闲聊扯到这件事时,他说,这件事我从来没有告诉过别人,记者采访时也没说过。这一天是1999年4月4日,张自明正在家里忙碌着为老人上坟的事,屋外墙边靠着一块新刻的墓碑。也许是上坟这件事,触动了他的情感神经。他才打开了尘封30多年的记忆大门。
 
4、科教兴农书屋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张自明被选为科教兴农的先进代表。
 
书屋开业后,书架上陈列的几百本涉及农产品加工、农作物种植、家禽养殖、农药使用等方面的实用书籍,引起了农民的极大兴趣。
 
鲍峡镇在产业结构词调整中,按市场行情确立了土豆、藕、黄鳝、生猪等致富项目。张自明主动与中国农业出版社联系,及时购进了160本《九亿农民致富丛书》,此书以其实用性强、通俗易懂,成为读者的抢手货。
 
  有一天,余家湾村五组农民何道华鱼塘里鱼突然浑身冒出一些白点点,正当老何非常着急时,组长建议他找张自明帮忙。张自明问明情况后,迅速找出《暴发性鱼病诊断与防治》及《淡水鱼类常见病害防治技术》两本书查阅病因,嘱咐他严格按要求施治。两天后,4000多尾鱼恢复了正常。老何感激地说:“书屋真是我们农民的‘好帮手’”。
 
  汪祖荣,镇里的电工,一位粗壮的汉子。他在书屋里转转看看,最后,选了《泥鳅黄鳝养殖新技术》、《家庭养花巧施肥》和《葡萄施肥新技术》三本书。见我们注意到他,他笑笑说:“不看不知道,看了学了不少知识。”并表示以后要系统地看书学习,准备挖地修池,搞些养殖。“看市场的情况,搞个一二千元吧。”他爽朗地笑着说。
 
张自明的书屋由开商店的妻子守护,每天接待读者40人次左右。书屋里的书籍全部免费借阅,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1999年4月中旬,张自明作为湖北省科技兴农的先进代表,参加了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科协在郑州举办的合作项目中部地区1999年度培训大会。他的书屋“填补了中国中部地区社区非正正规教育合作项目的空白”,被正式确定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科协合作项目的示范点”,有关部门也表示将加大扶持力度,让书屋更好地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服务。
 
5、1999年9月18日。十堰。一个戏剧性的场面:张自明与范敬宜第二次握手。
 
1999年9月18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的范敬宜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来到十堰市检查《义务教育法》的执行情况。于是,在鄂西北车城十堰市,一双执教鞭、捏粉笔的普通乡村教师的手又一次与范敬宜的手握在一起。
 
  这天下午,汇报会之前,十堰市政府市长马荣华来到范敬宜的住处,第一句话就是“范老,你和我们十堰市有缘份啊”范敬宜不禁一楞,因为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十堰,而且不记得过去与十堰有过什么接触。马市长见他不解,笑着说:“你还记得和我们郧县鲍峡镇中学的一位老师通过信吗?”
 
“噢,当然记得——是张自明老师!”刹那间,范敬宜思如泉涌,直到开会听汇报时心情还平静不下来,脑子里不停地闪动着那位相貌敦厚、衣着俭朴、行走不便的农村教师的形象。因为,范敬宜绝没有想到,会有一天来到张自明所在的十堰市。
 
十堰市政府的各部门汇报完执行《义务教育法》的情况后,范敬宜讲话。他说:“我想信市领导讲的关于教师队伍的情况是真实的,因为他讲的和张自明老师给我讲的基本一致。我相信,在十堰市,像张自明这样全心全意投身教育事业的,绝不止他一个……”接着,范敬宜讲了和张自明交往的经过。参加会议的十堰市干部尽管知道这回事,听了范敬宜讲的来龙去脉,竟个个热泪盈眶。主持会议的马市长当场发话:“请办公室马上派车去郧县,把张老师接来,和范老见面!”
 
这时已是下午四点多钟,外面下着中雨。范敬宜担心农村行车困难,再三劝阻,车还是出发了。许多人,包括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和好几位中央和市地报纸、电视台记者,都在会场等待这戏剧性的重逢。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过去了,车还没有回来。范敬宜坐立不安,担心途中出事。直到晚上九点多钟,张自明才两脚泥水,来到宾馆。
 
这个晚上,与其说是“叙旧”,还不如说是座谈和采访。平时很少有机会真正接触最基层教师的干部张和记者,都把张自明当作一座“富矿”,把他围在中间,提出一个个关心的问题。张自明一一作了生动、详尽的回答。
 
张自明兴致勃勃地告诉大家,参加人民日报的读者座谈会,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不足。回来后,办起了“科教兴农书屋”,免费为渴求农业科技知识的农民提供科技知识和信息。张自明一再恳切要求在场的人民日报记者转达对社长、总编辑以及各位有关领导同志的深切谢意,并表示一定要进一步开展好农科教结合的改革实验,走出一条“学校培训学生、学生掌握技术、回家带动农户”的路子。
 
张自明的朴实和热情,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说话间,与范敬宜随行的全国人大文教卫委员会教育室的侯小娟同志起身来到张自明面前,将装在塑料袋中的100支铅笔、20支圆珠笔和40本练习本递到张自明手中,“张老师,请将这点小小的礼物转赠给那些贫困的孩子们,虽起不了大的作用,可表达了我们的一点心意。”
 
当张自明提出农村孩子无法接触电脑时,在场的省教委副主任周元武、中央电视台驻湖北记者站站长袁道金马上插话说:“为了满足你们学校电化教育需要,我们回去后给你校办三件事:一、赠送一批农村实用技术和教学用的录像带;二、到武汉联系学校为你们免费培训电脑教师;三、帮你们与水果湖中学建立开展手拉手活动。”新华社记者张先国也激动地说:“我们尽力联系企业与你们建立联系,以便扶助特困受完年九义务教育。”
 
不知不觉,时间已到了十一点多钟了。张自明不忍心打搅范敬宜,他毕竟是68岁的老人了,何况又劳累了一天,明早还要远行。张自明起身紧紧握住范敬宜的双手说:“明早我上车站送你!”
 
大家一听,哈哈大笑。张自明疑惑地问:“怎么啦?”
旁边一位同志笑着说:“不怎么,不范老走的时候不用上车站。”
张自明恍然大悟:“啊,我忘了你们有四个轮子吧?那我就到宾馆门口送你,可以吗?”
大家又一阵会心的笑。
 
随着人民日报记者温红彥手指轻轻一按,“咔嚓”一声,为张自明和范敬宜留下了珍贵的合影。张自明和范敬宜第一次握手是在北京,在人民日报社范敬宜的办公室里,第二次握手是在湖北省十堰市,在张自明的家乡。

       2008年3月24日,在郧县鲍峡镇教师张自明创办的科教兴农书屋,迎面看到是一大群人正围在他的身边,听他讲解税收知识。屋中间的长条椅上还坐着30余个农民,正聚精会神的翻看着《中国税务报》、《湖北国税》等税收报刊杂志。
       张自明是鲍峡中学的一名老教师。爱报、读报、辑报、藏报是他的业余爱好,他收藏《人民日报》长达三十年之久,曾被人民日报社特邀参加50周年社庆。他的稿件先后在国内各大新闻媒体上发表。他用自己的稿酬和积蓄创办的“科教兴农书屋”受到了周边两省三县十几个乡镇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先生得知他的事迹后,亲自为他的“科教兴农书屋”题匾。今年3月,郧县国税局鲍峡分局结合开展第17个税收宣传月活动的需要,积极拓宽税收宣传领域,更好地服务纳税人,提高百姓的纳税意识,在全社会倡导诚信纳税的良好风尚。就把“科教兴农书屋”作为长期固定的税法宣传咨询点。向他赠送了200余本税收书籍,同时免费为他订阅了《中国税务报》、《湖北国税》《中国税务》、《税收法规汇编》等报刊杂志,和他一起办起了“税收宣传书屋”。 在20多平方的阅览室里,四面书架上摆满了科技、廉政、法律、文学等各类书籍。《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一些税收法律、法规的书籍和宣传材料占据了半个房间。现在,当地农民到书屋来看书学习成为一种时尚。个体户李明原先一直认为,只要自己按照税务机关给自己所定的税额按月及时交纳就行了,当他从书屋中的税法宣传材料中知道:对超过定税30%的部分,不主动申报就视同偷税时。马上就到当地的办税服务大厅补缴了税款。他说:“要不是张老师书屋中的税法宣传材料帮了我的忙,我还得接受税务部门的违章处罚!”

    

资料来源:

http://www.huadu.gov.cn:8080/was40/detail?record=1159492&channelid=48004

(发布时间:2000年4月17日)

(访问时间:2009年1月8日)
http://jjjc.shiyan.gov.cn/News.asp?id=597

(发布时间:2006年3月7日)

(访问时间:2009年1月8日)

http://www.eact.com.cn/blog/html/15/17615-24393.html

(发布时间:2008年2月21日)

(访问时间:2009年1月8日)

http://shiyan.hb-n-tax.gov.cn/art/2008/3/26/art_4965_47585.html

(发布时间:2008年3月26日)

(访问时间:2009年1月8日)

http://www.lianzheng.com.cn/html/zlmtpxw/20060815163754336.htm

(发布时间:2006年8月16日)

(访问时间:2009年1月8日)

http://www.hb-n-tax.gov.cn/art/2008/5/6/art_8661_67993.html

(发布时间:2008年5月6日)

(访问时间:2009年1月8日)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课题组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Project Team of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Peking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