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火种寻找之旅——民间公益图书馆事迹寻访录
回到首页     |     民间图书馆      |      捐赠信息      |      公益项目    |     简报     |      撷英采珍      |      提供线索      |      给我留言
:::信息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慈善捐赠:::

        

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刘瑞忍副研究馆员捐赠1000元用于乡村儿童阅读活动...2023/12/5

青树教育基金会向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550953.32元,资助“乡村图书馆家庭阅读站”项目...2023/5/10

北京某小学三年级毛祥坤同学捐助 500 元用于公益图书馆项目 500 元希望用于公益项目...2023/2/26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慈善人士向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捐二十万元,成立李更生阅读推广基金...2020/9/10

谭张婷教育慈善基金会向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捐67100元,资助乡村校园图书角项目...2019/4/15

安徽小微商会捐赠20686.62元用于安徽省肥东县古城镇杨塘学校图书角...2019/4/2

安徽小微商会捐赠10627.65元用于安徽池州市罗城村罗城小学图书角...2019/3/4

北京彩虹公益基金会出资150000元用于开展彩虹之家·彩虹图书馆项目...2018/12/31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一位女老师捐赠10377.66元用于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小街乡小街小学图书角700册书...2018/8/30

上海“爱@支教”捐赠95565.54元用于云南云龙县、洱源县、鹤庆县10所小学图书馆项目...2018/8/19

云南小微商会捐赠50000.00元用于云南德宏州梁河县民族寄宿制学校园图书角项目...2018/4/12

安徽小微商会捐赠11865.00元用于安徽滁州大柳小学校园图书角项目款...2018/3/18

云南小微商会捐赠16002.89元用于云南德宏州芒市风平镇腊掌小学图书角项目...2017/9/11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一位女老师捐赠7855.13元用于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柿子树小学校园图书角项目...2017/8/26

安徽省小微商会捐赠31980.98用于舒城县花园小学校园图书角和来安县施官镇中心小学图书角...2016/11/18

安徽小微商会捐赠32841.43元用于滁州市章广镇章广中心小学校园图书角和霍邱县三流乡杨桥小学校园图书角...2016/6/28

郭柏生捐赠15752元用于小学图书角建设...2016/6/14

(美国)科技教育协会(ESS)捐赠74587元用于乡村小学校园图书角建设...2016/6/6

高晓燕、陈柏根、赖才笙捐赠15000元用于小学图书角建设...2016/4/2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慈善人士向民间图书馆协会筹备组捐赠10000元人民币...2015/7/10

更多捐赠>>>
 
图书馆信息:
图书馆名: 史正常“农家书屋”
图书馆长: 史正常
成立时间: 2005年底
图书馆址: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村上堡子社
发布时间: 2009/1/11 20:04:48


农家院落书飘香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村的“农家书屋”就建在村支书史正常的家里。不大的一座院落,呈“7”字形的两排平房,正对大门的就是“农家书屋”。该书屋建筑面积24平方米,配套书架8组,由甘肃省纸中城邦书业有限公司捐赠各类书籍2150册,及部分办公桌椅,价值36000余元。目前,书屋借阅制度完善,全天候为村民免费借阅各类图书,平均每天读者在15人以上。
     书屋管理员史正常,男,现年52岁。曾任李家堡村文书、副主任、支部书记,任职30余年。该同志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任支部书记期间,该支部多次受到区镇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史正常同志自幼酷爱读书,教子有方,两个儿子先后就读空军航空大学,大儿子现为博士研究生宇航器推进专业,二儿子硕士研究生后勤保障专业。自2002年起,该社先后有37名学生考取高等院校, 1名在读博士研究生, 6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9名在读本科生,11名在读专科生,群众称之为“状元巷”。“农家书屋”的落成,再次激发和丰富了广大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该社农民学习氛围悄然兴起,蔚然成风,村风民情进一步融洽。广大农民通过该书屋获取了致富信息,掌握了致富技能,有力促进了以洋芋、畜草、劳务为主的各项产业的发展。
     
      走进书屋时,正好有一位村民在借书,一套四册武侠小说。这位陈姓农民告诉记者,以前看书是到镇上的书店或私人办的书屋里去租,一元一本。“农家书屋”建成后,就成了这里的常客。他告诉记者,像他这样农闲时来“农家书屋”借书的人很多,“看书,现在方便多了。”
      从史正常的介绍中,记者也应证了陈姓农民的说法。这个“农家书屋”建成至今,史正常最忙的一天共借出了81本书。前段时间学生放假,每天都有七八十人来借书,“现在开学了,我可消停了。”史正常看似埋怨的话中有着一份发自内心的骄傲。
      据史正常介绍,这个不大的“农家书屋”现有各类图书2150册,建成至今,已有2500人(次)借过书,算来所有的图书都已被借过一遍了。史正常抱怨道:好多书我还没看哩。
      现年52岁的史正常像许多陇中汉子一样,纯朴、豪爽、热情。干了一辈子村支书,却自认为没有给群众干过几件好事。2005年底,市文化局为建设“农家书屋”在李家堡村选址,镇上把任务交给了史正常,史正常推荐了一户人家,镇领导不满意,开会讨论时,群众说,干脆放在你家算了。史正常想,自己的两个孩子一个读博士,一个读硕士,家里又没有多少土地伺弄,没有任何负担,于是便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其实,史正常的住房也不宽敞,采访时,记者问他,逢年过节孩子们回来怎么办,史正常指着两间平房,淡淡地说:够了,又住不了多长时间。
      史正常爱书、惜书,每逢借书者把书弄皱时,他都会不厌其烦地进行整理。他说,这里的人绝大多数是爱书的,许多借书者还自制了封皮,这令他心里感动。
      “我不给外村人借书。”史正常说,借出去往往就丢了,再想要回来,那可就费气力了。有人曾给他出主意,外村人借书时何不收点押金,这样即使不还,书屋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史正常坚决地说:不行。政府掏钱为农民办好事,如果收钱,那别人还不说三道四。史正常说,他干这事,不为钱,就是想为群众办点好事。说着狡黠地一笑:“也为自己有书看哩。”
      这个书屋的书籍大致可分为三类:文学类、少儿类、科技类。史正常说,一些上了年纪的人都爱看小说,学生们更偏重一些世界名著,而二十五六岁左右的青年农民更喜欢养殖、种植、修理类的科技书籍。史正常说,成立“农家书屋”时,以为实用科技类图书没人看,但事实正好相反,“现在借这类书的年轻人多着哩。”但实际情况是,“这类书的确少了点,实用性还不够。”史正常希望以后最好能依据当地实际,再增加些实用科技书籍。
      “好事就要办好哩,千万不能虎头蛇尾。”史正常说。
      李家堡村的“农家书屋”只是定西市已建成的7个“农家书屋”中的一个缩影。


  史正常:农家书屋的守护者

  史正常的家是个普通的农家小院,房屋虽显老旧,但收拾得整齐舒适,正对大门的三间小屋门顶上一块牌匾在阳光下泛着亮光,“农家书屋”几个烫金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入室,只见20多平方米的屋内,靠墙立着高大的书架,文史类、政策信息类、农技类、工具书类……2500多册书籍,整整齐齐地分类陈列在书架上。左手一张小桌上,放着《图书借阅登记册》,详细记录着借阅人姓名、借书日期、归还日期等。

  52岁的史正常是李家堡村党支部书记、李家堡村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史正常自幼酷爱读书,但十年动乱,让他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只能在家过一种“耕读”的日子。然而他读书的爱好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家人,妻子邵素珍虽识字不多,却爱读书。劳作之余,夫妻挑灯夜读,却也陶然。

  说起农家书屋,史正常如数家珍。他告诉我们,李家堡村农家书屋是由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主办,由甘肃省纸中城邦书业有限公司捐赠书籍建成的。书屋建筑面积24平方米、有书架8个,各类图书2500多册,其中纸中城邦书业有限公司捐赠2150册,省新闻出版局配送350册,总价值约3.6万元。2006年5月3日,书籍书架全部到位,5日晚,史正常连夜编好了书号,并登记造册,6日书屋向群众全天候开放,至目前平均每天借阅者在15人以上,累计借阅人数已达5000多人次。

  史正常说,农家书屋落户他家近一年来,他的生活忙碌了许多,也充实了许多。现在每天看护着2500多册书,不断地借出、登记、收回、再借出……在这个过程中,他还淳淳告诫借书者,要爱书、惜书,不要随意折页、撕扯。在他的悉心管护下,近一年来,架上书籍虽已被多次借阅,但依然完好无损。

  夫妻齐上阵:有书相伴苦也甜

  为了保证村民随时可以借到书,农家书屋要全天候对村民开放。但史正常是李家堡村支书,又兼着李家堡防暴点炮长,有时外出忙公事,管理图书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妻子邵素珍肩上,这样邵素珍不仅是他生活上的贤内助,也成为了他管理农家书屋的贤内助。他们清楚,保障村民随时借阅书籍,是农家书屋的意义所在。为了这个,他们累点、麻烦点是微不足道的。

  村里人白天农活忙,借书时间一般集中在中午和晚上,有时邵素珍正在做饭炒菜,只要有人来借书,她就得登记借阅,因此常常烧糊了饭、炒焦了菜;有时史正常刚端起饭碗,有人来借书,他就放下饭碗,耐心地等人选书、登记,等办完手续,往往饭已冰凉;有时晚上他们已睡了,只要有人借书,他还是很快爬起来开门办理借书手续。如果转亲戚、出远门,总要有一个人留守在家里,以保证书屋的门永远向村民敞开……

  李家堡农家书屋的书是向村民免费借阅的,史正常夫妻的工作纯粹是义务性质的,没有任何报酬。但他们夫妻都干得不亦乐乎。史正常说:“以前村上没有农家书屋时,村人想读书只有到市场的地摊上去租,每本书一天4毛钱,而且书的品位低下,大多是色情、暴力、武侠方面的书,很难租到喜欢看的书,农闲时或晚上,人们不是闲转谝传,就是赌博喝酒。现在有了书屋,免费提供内容丰富的好书,人们有了书读,不仅喝酒赌博的人少了,就连两口子打架斗嘴的也少了。”

  农家书屋:春风化雨倡新风

  史正常告诉我们,农家书屋很受村民的欢迎。借阅者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七八岁的孩子。就身份来讲,有学生、教师、农民、生意人等等,特别是有关种植、养殖方面和政策信息方面的书,借阅率普遍很高。一般来说,村民借书都是各取所需,比如夫妻关系不好的,总爱借《夫妻关系十五讲》等有关家庭婚姻方面的书,做生意的往往借《上海首富》、《比尔·盖茨》等,种植、养殖户总爱借种殖、养殖方面的书……

  开着三个商店、养着50头猪的李家堡村致富能人杜治中说:“农家书屋中的书太好了,尤其是有关养猪技术知识的书对我帮助很大,通过读书,我学到了猪饲料配方、常见病防治等知识,还开了粉房,用粉渣喂猪,利用了废料,猪又长得快,这都是从书上学来的。”

  今年79岁高龄的潘进忠老人,也是农家书屋最热心的读者。他早年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虽然年岁大了,但身子骨还算硬朗。平时除在家干干活外,就是拿上一本书,戴上老花镜,或坐在屋檐下,或躺在炕上,在书中遨游,逍遥读书度晚年。遇到不认识的字,他就向念小学的小孙子请教,就这样爷孙俩还识了不少字呢。潘进忠最爱读的书是《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等历史传记。他说:“通过读书,能了解许多不能经历的事情,眼界开阔了,脑子也灵了,心里也就不那么空落了,总之,有书读,我这晚年就过得快乐,农家书屋真好。”

  史正常说,农家书屋对老百姓太重要了,但数量太少,远远不能满足老百姓读书的需求。离李家堡30多里路的红川村的王玉宾,为了看书,60多岁的人大老远走到李家堡借书。他的心愿是:红川村也能建个农家书屋,他就不用跑这么远的路来借书还书了。

  其实,在农村,像王玉宾老人这样想读书的人还很多很多,他们最简单也最迫切的心愿便是:有一天,自己村上也建个农家书屋。


   各级领导大力支持,农民圆了读书梦。
      李家堡村“农家书屋”的落成及良好的运行效果,得力于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甘肃纸中城邦有公司、安定区文广局等各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省委宣传部、甘肃纸中城邦有公司。书屋的落成彻底改变了当地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正如农民所希望的:像城里人一样有学习的机会,学习科技、文化、法律和适应市场经济的本领;像城里人一样有丰富的文化生活,有家用电器可获得外部的信息,有图书室可提高技能;这一切都变为了现实。城里人能在图书馆享受读书的美事,如今在李家堡村也变成了现实,这乐坏了求知若渴的农民朋友。目前,书屋借阅制度完善,全天侯为村民免费借阅各类图书,平均每天读者在22人以上。“农家书屋”落成后,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柳斌杰、甘肃省副省长李膺、定西市委书记石晶、市长杨子兴、市委宣传部部长郑宏伟、市文广局副局长常青、安定区委书记李旺泽、区长郭维团等国家、省、市、区领导先后多次视察“农家书屋”运行情况,并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省、市、区电视台及报刊都做了报道。
    学习氛围悄然兴起,村风民情更加和谐。
    “努力培育学习型农村、学习型农民,让农民成为生产经营上的明白人,成为一技之长富裕自己的产业人,成为通晓基本政策法规的现代人,成为遵守道德礼仪的文明人”这是书屋管理员史正常的服务宗旨,现在当你走进李家堡村,你会感觉到莫名的安静,当人们走进院子时,引入眼帘的会是靠着椅子的老人们带着老花镜在认真看书,年轻人们正在相互探讨着书中的内容,小孩们悄悄的在看着动画书。正如本街一位老读者所说的,“农家书屋”的落成使李家堡村发发生了很大变化,闲聊的人少了、赌博的人没有了、邻里关系更加融洽和谐了。
三、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大力促进农民增收。
    “农家书屋”的落成,切实解决了农民看书难的情况,特别是文化修养、科技种植这类书籍解决了我们平时遇到的难题,也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在李家堡村,一些喜爱历史文化的农民,争相抢着借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历史文学书籍。他们说,从小就听爷爷辈们说三国、道三国,三国演义的电视剧也看过,但原著还未曾拜读过,现在可以好好地读一读了。通过查阅借书登记本发现,《农民科技培训教材》、《农家之友》、《农技服务》等农业科技类书籍是农民最喜欢的书籍。“农家书屋”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而且成为他们增收致富的良师益友。


      在吹面不寒的春风中,来到了安定区李家堡村上堡子社史正常家中。普通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一树含苞待放的杏花伸向墙外,房屋虽显老旧,但收拾得整齐舒适,正对大门的三间小屋门顶上一块牌匾在阳光下泛着亮光,“农家书屋”几个烫金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入室,只见20多平方米的屋内,靠墙立着高大的书架,文史类、政策信息类、农技类、工具书类……2700多册书籍,整整齐齐地分类陈列在书架上,左手一张小桌上,放着《图书借阅登记册》,详细记录着借阅人姓名、借书日期、归还日期等,墙上悬挂着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柳斌杰的题词:“农家院落书飘香。”正面墙壁上贴着的“莘莘学子光荣榜”上10多个青年学子的照片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刚从北京归来的史正常喜气洋洋地说:“咱们的这个书屋就像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老百姓可以了解社会,学习知识,掌握致富技术。”言谈之间不无自豪。这满屋的书香和光荣榜上那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似乎在印证着一条千古不移的真理———读书成就人生,知识改变命运。
     

    李家堡村“农家书屋”的书是向村民免费借阅的,史正常夫妻的工作纯粹是义务性质的,没有任何报酬。但他们夫妻都干得不亦乐乎。史正常笑着说:“以前村上没有农家书屋时,村人想读书只有到市场的地摊上去租,每本书一天4毛钱,而且书的品位低下,大多是色情、暴力、武侠方面的书,很难租到喜欢看的书,农闲时或晚上,人们不是闲转谝传,就是赌博喝酒。现在有了书屋,免费提供内容丰富的好书,人们有了书读,不仅没人闲谝闲转了,喝酒赌博的人也少了,就连两口子打架斗嘴的也少了,这都是书籍的功劳。至目前,平均每天借阅者在15人以上,累计借阅人数已达10000多人次。
    

    史正常说,“农家书屋”落户他家近一年来,他的生活忙碌了许多,也充实了许多。现在每天看护着2000多册书,不断地借出、登记、收回、再借出……在这个过程中,他还谆谆告诫借书者,要爱书、惜书,不要随意折页、撕扯。在他的悉心管护下,近两年来,架上书籍虽已被多次借阅,但依然完好无损,宛然如新。
  

    常言道,好书是一所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李家堡村人学到了很多,随之而来的变化也是让人欣喜的。40多岁的村民王某某,以前经常打麻将、赌博,为此,两口子经常打架。自从有了农家书屋,王某某爱上了读书,麻将不打了,家庭也和睦了。开着三个商店、养着50头猪的李家堡村致富能人杜治中说:“‘农家书屋’中的书太好了,尤其是有关养猪技术知识的书对我帮助很大,通过读书,我学到了猪饲料配方、常见病防治等知识,还开了粉房,用粉渣喂猪,利用了废料,猪又长得快,这都是从书上学来的巧着。”
  

    作为管理员,史正常自然更关注“农家书屋”的发展前景。他说,政府要大力扶持“农家书屋”,除了数量的增加外,还要适当扩大已建“农家书屋”的规模,图书要定期更新。更新图书的办法,一是农家书屋之间互相交流书籍,二是政府拨款购买,三是呼吁社会捐献。图书定期更新了,农民才会始终保持读书的兴趣,书屋数量增加了,才会不断满足更多农民读书的需求,这样“农家书屋”才能办得越来越好。

资料来源:
http://www.gsny.gov.cn/Sub_page/MemoHtml/memoxxlb.asp?ContentID=13546
(访问时间:2009年1月11日)
http://nc.people.com.cn/GB/61164/6968465.html
(发布时间:2008年3月7日)
(访问时间:2009年1月11日)
http://www.gsadlijiabu.gov.cn/gb/b5.sb1.1.htm
(访问时间:2009年1月11日)
http://gsrb.gansudaily.com.cn/system/2007/05/18/010350723.shtml
(发布时间:2007年5月18日)
(访问时间:2009年1月11日)
http://www.dxnw.gov.cn/read.asp?NewsID=39811&BigClassID=33&SmallClassID=158&SpecialID=0
(发布时间:2006年9月20日)
(访问时间:2009年1月11日)
http://news.i0932.com/2008/0314/news_4993.html
(发布时间:2008年3月14日)
(访问时间:2009年1月11日)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课题组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Project Team of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Peking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