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火种寻找之旅——民间公益图书馆事迹寻访录
回到首页     |     民间图书馆      |      捐赠信息      |      公益项目    |     简报     |      撷英采珍      |      提供线索      |      给我留言
:::信息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慈善捐赠:::

        

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刘瑞忍副研究馆员捐赠1000元用于乡村儿童阅读活动...2023/12/5

青树教育基金会向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550953.32元,资助“乡村图书馆家庭阅读站”项目...2023/5/10

北京某小学三年级毛祥坤同学捐助 500 元用于公益图书馆项目 500 元希望用于公益项目...2023/2/26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慈善人士向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捐二十万元,成立李更生阅读推广基金...2020/9/10

谭张婷教育慈善基金会向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捐67100元,资助乡村校园图书角项目...2019/4/15

安徽小微商会捐赠20686.62元用于安徽省肥东县古城镇杨塘学校图书角...2019/4/2

安徽小微商会捐赠10627.65元用于安徽池州市罗城村罗城小学图书角...2019/3/4

北京彩虹公益基金会出资150000元用于开展彩虹之家·彩虹图书馆项目...2018/12/31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一位女老师捐赠10377.66元用于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小街乡小街小学图书角700册书...2018/8/30

上海“爱@支教”捐赠95565.54元用于云南云龙县、洱源县、鹤庆县10所小学图书馆项目...2018/8/19

云南小微商会捐赠50000.00元用于云南德宏州梁河县民族寄宿制学校园图书角项目...2018/4/12

安徽小微商会捐赠11865.00元用于安徽滁州大柳小学校园图书角项目款...2018/3/18

云南小微商会捐赠16002.89元用于云南德宏州芒市风平镇腊掌小学图书角项目...2017/9/11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一位女老师捐赠7855.13元用于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柿子树小学校园图书角项目...2017/8/26

安徽省小微商会捐赠31980.98用于舒城县花园小学校园图书角和来安县施官镇中心小学图书角...2016/11/18

安徽小微商会捐赠32841.43元用于滁州市章广镇章广中心小学校园图书角和霍邱县三流乡杨桥小学校园图书角...2016/6/28

郭柏生捐赠15752元用于小学图书角建设...2016/6/14

(美国)科技教育协会(ESS)捐赠74587元用于乡村小学校园图书角建设...2016/6/6

高晓燕、陈柏根、赖才笙捐赠15000元用于小学图书角建设...2016/4/2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慈善人士向民间图书馆协会筹备组捐赠10000元人民币...2015/7/10

更多捐赠>>>
 
图书馆信息:
图书馆名: 女童书屋
图书馆长: 马志英
成立时间: 1997年
图书馆址: 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海城镇南居委会
发布时间: 2009/4/11 17:05:17
马志英,女,回族,1965年3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海城镇下岗工人。
  马志英创办的“女童之家”在10年间救助了125名因贫困和残疾辍学的女童,其中已有70多人考入区内外大专院校,至2008年10月仍有15名女童生活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虽然经历了两次下岗、三次手术,但马志英却为资助贫困女孩上学倾注了大量心血。少年时,由于家庭贫困、父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马志英早早便辍学在家,但她一直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为不让那些品学兼优的贫困女童重演自己年少辍学的命运,为她们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自1997年起,马志英开始资助贫困女童上学,并为她们提供免费食宿。
  为了给女童们创造更好的条件,马志英一家人挤住在年久失修的土坯房里,却把家中最好的三间房子腾出来,供女童们免费学习和住宿,马志英的家成了“女童之家”。为了维持这个特殊的大家庭,疾病缠身的马志英仅靠丈夫的工资支持,节衣缩食,10年来,没买过一件新衣服、未添一件像样的家具,却为女童们花费10万余元。2004年,她又建起了两间宽敞明亮的女童书屋,为女童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娱乐环境。
  生活上,马志英像女童们的亲妈妈一样嘘寒问暖,家里做点好吃的,她忘不了这些孩子;女童们有个头疼脑热,她总是自己掏钱为她们买药治病。在学习上,她对女童们严格要求,并请丈夫杨万海为女童们辅导功课。为了鼓励更多贫困女童成才,马志英还制定了《女童之家奖励办法》,对优秀女孩进行奖励。她常常对女童们说:“家庭贫穷不算贫穷,没有知识才是真正的贫穷”。2000年,马志英的母亲身患重病卧床不起,而马志英为了照顾女童们脱不开身,错过了与母亲的最后一面,这成了她的终身遗憾。令她感到欣慰的是,女童们没有辜负她的期望,一批批跨入了大学校门。
  2005年,马志英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并于次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她以高尚的情操和超人的付出激励和支持着贫困女童们完成学业,被孩子们亲切地誉为“爱心妈妈”。马志英的事迹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唤起了社会各界对西部地区贫困女童受教育问题的关注。
2004年4月13日,海原县城乍暖还寒。下午5时30分,17名女童肩背书包走出马志英简陋的房子,去学校上晚自习。望着“女儿”们渐行渐远的身影,马志英唠叨着:“路上小心,下自习早点回家……”
  面黄肌瘦的马志英开始为孩子们生火烧开水。“把屋子烤暖和些,让娃娃们回来用热水泡个脚。”
  马志英现高中毕业后,怀着遨游象牙塔梦想的她,被父母一句“没钱供你上大学”浇醒。不久,她嫁为人妻。1995年到1997年,羸弱的马志英先后两次下岗。
  1997年的一天,她路过海原县一中门口时,发现一名泪眼婆娑的女孩站在校门的栅栏外,深情地看着校园。经询问得知,孩子名叫杨桂珍,家住兴隆镇,因为家里无法承担学费不得不辍学回家。看着孩子那双企盼上学的眼神,经济拮据的马志英二话没说,帮孩子交清了100多元的学费。不久,她又在离学校不远的一间只有5平方米的土坯房内,看到5个女学生正围着煤油炉子做饭,阴湿的房子寒气逼人。马志英恻隐之心不由得涌上心头,立即将杨芳、李红等5个女孩带回家中。看着孩子们在自己家里幸福地学习生活,马志英的脑海中浮现出自己辍学的细枝末节,想起当地重男亲女封建思想及忽视女童教育的落伍观念,她萌生了一个念头:创办“女童书屋”,免费为家境贫寒的女童提供吃住等服务,让更多游离在辍学边缘的女童找到学习的支点。
  在丈夫的支持下,马志英腾出了家中最好的三间房子,陆续救助了残疾女孩杨丽丽等贫困女孩57名,日夜照顾孩子们的吃喝拉撒,免收水、电、燃料、房租等费用。“经济的贫穷不算贫穷,没有文化的贫穷才是真正的贫穷。”为了让这些寒门女娃好好学习,她时常这样教导她们。
  马志英的义举声名远扬,每逢开学,穷乡僻壤的家长就将考入县城的女娃送到她的家门前,交给她“拉扯”。这个原本只有四口人的家庭,不断增加新成员,最多时,马志英拥有17个与她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每月日常花费增加到600多元。面对沉重的经济负担,马志英和丈夫咬牙坚持着。孩子们生病了,她忙前跑后买药、送医院;孩子们的衣服脏了,她洗净叠整齐;看着缺乏营养的女孩们,她“出手阔绰”了,买来补品。她患肠息肉先后三次动大手术,每次手术后都只住三天院,她说:“住院太费钱了,而且我的女儿们没有人照顾了”。
  “我这样做,想尽力让贫困女娃得到与男童相同的受教育权利,虽然仅靠丈夫微薄的工资支撑着整个家庭,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条件差,但我们一家人过得很充实、很快乐。这些女娃是我的心头肉!”衣着朴素的马志英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
  “她是我们没有血缘的妈妈,自己下岗患重病,却像亲身父母一样照顾我们,有好吃的先给我们,而她自己的双胞胎儿子却常常享受不到这些待遇。一次我感冒发烧,妈妈背着我夜里走到医院,打针后抱着我整整一晚上未合眼。”海原县职中高三(1)班读书的王红霞深情地说。
  “她的心中潜伏着无尽爱意,迸溅出又亮又热的火花……”这首名为《无声无息的爱》的诗,饱含着海原县贾塘乡贫困女生何文静,对妈妈马志英的浓情。
     马志英体重不到45公斤,经历过两次下岗,三次手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回族妇女,10年来却坚持为贫困女童营造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家”。资助女儿们和抚养自己的一对双胞胎男孩,都是靠当公务员的丈夫杨万海每月1200元薪金维持的。之所以资助女童,是因为“自己与那些想上学的女娃娃有着相似的经历,想通过资助她们来圆自己的大学梦想。”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具有高中文化的马志英还算个知识分子。上学时,尽管她成绩不错,但她心里清楚,家里供不起她上大学,她只能把自己的大学梦深埋在心底。
      直到有一天,马志英与资助的第一个“女儿”杨桂珍相遇了。她看见杨桂珍流着泪,眼巴巴地站在学校门口看着同学们上学。马志英走了过来:“娃,不哭,你是哪个班的,咱先把学费交上。” 那次,马志英一口气替5个上不起学的女孩交了学费。那时候,国家还没有力量给西部贫困地区孩子减免学习费用。
      杨桂珍被马志英领到家里,后来又陆续领回了34位和杨桂珍有相同境遇的女孩,当时那些女孩就挤在与学校相邻的一间5平方米的土坯房里。马志英看到她们时,5个女孩正围着煤油炉做饭,屋子里寒气逼人。马志英实在看不下去,就把几个女孩带回家,为她们做饭,并为女孩们腾出一间房子。
最大的快乐就是,听到女儿们的读书声、歌声、琴声和欢笑声”
      每年新学期到来时,马志英家门口最热闹,农用车拉来了女孩和她们的行李。一来二去,马志英干脆在家里办起了“女童书屋”,她给家境贫寒的山区女孩们提供免费住宿和一部分免费吃用,另一部分吃用则由孩子们自己从家里带来——即使马志英使出浑身解数,也不可能同时养活几十个孩子。
      马志英说她每年都要腌几大缸咸菜,平时就吃咸菜。她特地置办了大锅,一周做几次肉给几十个女孩和全家一起“改善生活”。每到冬天,要生4个大炉子,给孩子们取暖。
马志英和她的女儿们    
   马志英家里最好的3间房子全部腾给女孩们做书房和宿舍。他们一家4口挤在两间不足40平方米的房子里。“但现在好了,去年国际慈善机构为我们盖了一栋3层楼房,可以便宜租用,我们租用了5间房子,租金才200元。”马志英说。
  平时,马志英的丈夫杨万海会给孩子们弹起他家的脚踏风琴。琴破得只能发出一点声响,在大城市里已经完全看不到类似的乐器,但杨万海说:“音还准。”马志英则教女孩子画画,屋里贴满了她画的卡通。马志英说她喜欢美术,中学时的素描还在海原县绘画比赛中获过奖呢。马志英说她最大的快乐就是,听到女儿们的读书声、歌声、琴声和欢笑声。
  “扶贫济困,做力所能及的事,做精神上的富有者”
  马志英说她在墙壁上贴着“奖励办法”:“名牌大学奖励1000元,重点大学奖励500元,本科奖励300元,其他区内高校奖励200元;县级三好学生奖励100元,校级三好学生奖励50元”。
  女孩子们考上大学,她就像嫁闺女似的为她们买一个100元的皮箱。好多人不理解马志英的行为,说她傻,她一笑置之。她说:“这些孩子就像大海涨潮时抛向岸边的小鱼,你不及时地把它们扔进大海,就是死路一条。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错误人生观”。丈夫杨万海曾为妻子马志英写下一首诗:“人皆往前看,享受己为先。汝却掷千金,为女智囊满。真情洒人间,操劳衣渐宽。世人皆笑傻,辛苦为谁甜?”马志英的人生格言是:“扶贫济困,做力所能及的事,做精神上的富有者。”
  随着马志英的事迹在媒体上的报道,找上门来的女孩更多了。钱彦珍12岁时,父亲意外身故,母亲远嫁,她只能辍学在家,与哥哥相依为命。她渴望继续上学,就找上门来,马志英收留了她。现在钱彦珍已经在马妈妈这里生活4年了,是海原县回族中学高一的学生。马志英收留女孩是有选择的,标准是:孤儿、单亲、农村低保户、无依无靠的人。她说:“毛泽东提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一直以这句话鞭策自己。”
    在海原回族高级中学就读的安月宁说:“虽然马阿姨身体不好,可她总舍不得吃药,有点钱都给我们改善生活了。冬天怕炉子里火灭了熏人,每天晚上都要起来好几回看看。我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一年多,感觉这里就像家一样,马阿姨就像我的亲妈妈。”
    “经济困难不算贫穷,没有文化才是真正的贫穷。”马志英经常对女童们这样说。在高中毕业以后,因为家境贫寒未能继续学业,上大学成为马志英生命中最大的遗憾和梦想。
    “我见不得孩子们没书读。”1997年的秋天,马志英看到一个因家境贫困而无法上学的女孩在海原一中的校门口哭个不停,经济拮据的她立即回家取了100多元钱,为这个女孩子交清了学费。许多农村女孩为了到城镇上学,只能在学校附近租住又小又潮的土坯房,不但不安全而且还没时间做家务,马志英得知这些情况后,立即将这些女孩子接回自己家。为了让更多家境贫寒的女童安心学习,她从此萌生了创办“女童书屋”的念头。
    三间大房子都成了女孩们的书房和宿舍,书房里仔细摆放着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妇联、出版社等单位捐助的上千本图书。看着女孩子们单纯的笑脸,马志英非常知足。“我没有多少钱,不能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环境。要是能再有几间屋子,我还想让更多的孩子们到家里来休息,安心读书考大学。”
  她每年腌几大缸咸菜,平时全家人都吃咸菜。一周几次做些肉吃,马志英特地置办了平常人家不可能用的大锅,几十个女娃娃和全家一起“改善生活”。马志英说,不能让孩子们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马志英家里最好的3间房子全部腾给女娃娃们做书房和宿舍。他们一家4口挤在两间不足40平方米的房子里。马志英的丈夫杨万海是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他最开始对如此帮扶别家的女娃娃也有些顾虑,但马志英用坚持和一句话说服了他,马志英说:“屋子空着也是空着,咱能帮一个是一个、能帮一把算一把。”
  有孩子就有责任,马志英忙。冬天要生起4个大炉子,给娃娃们取暖,女娃娃受不得寒。生病的,马志英半夜起来送医院。
  丈夫杨万海曾为妻子马志英写下一首诗:“人皆往前看,享受己为先。汝却掷千金,为女智囊满。真情洒人间,操劳衣渐宽。世人皆笑傻,辛苦为谁甜?”
  女娃娃们回报马志英两口子。在她那儿住时叫她姨,上了大学就改口叫妈,写来的信里,话热乎得烫人。放假回家,女娃娃们先看她,再回家。
自1997年起,为了办女童书屋,她和丈夫腾出了家中最好的三间房子让女童住,水、电、燃料、住宿等费用全部免费。而他们自己却搬进了年久失修,破裂了一条裂缝土坯房里住。睡下能瞧见天上的星星,站着能瞧见树叶摇曳;秋天的阴雨不断,外面的雨停了,而他们住的房仍在滴滴哒哒下个不停。
  对于残疾女孩杨丽丽来说,1997年9月1日是一个令她终生难忘的日子,当时本已考上海原第二中学的她,却因家庭经济困难,父亲重男轻女而无法踏入校门,她气愤不过便吞下了安眠药。幸好被姐姐及时发现,才保住了性命。或许是她执着的求知精神感动了上苍,在校门口久久不忍离去的她,遇到了马志英阿姨。从此,她在马阿姨家一住就是6年。现在她已是宁夏医学院的一名大学生。
所有被救助的孩子永远不会忘记
像杨丽丽这样的女童何止一个,有的女童为了求学,甚至轻生献出宝贵的生命,马志英救助的女童曹玉萍的姐姐2001年考上了高中,可父母却认为她没有必要再上学了,于是,曹玉萍姐姐回家务农,可性格倔强的姑娘怎么也想不通,2002年2月的一天,跳进自家的水窑里自杀了。当马志英听到这个噩耗时,性格一贯坚强的她伤心地哭了……
  为了维持这个特殊大家庭,仅靠丈夫一个人工资生活的马志英一家只好节衣缩食。去年他们用省下的钱,又建起了两间宽敞明亮的女童书屋,为女童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娱乐环境。马志英经常教育她们说:“家庭的贫穷不算贫穷,没有知识的贫穷才是真正的贫穷。”
  在生活上,马志英像她们的亲妈妈一样问寒问暖,家里做点儿好吃的,她忘不了这些女孩;谁带的口粮没有了,她立即送去;孩子们没有了零用钱,她五元十元地接济;孩子们有个头痛脑热,她总是自己掏钱为她们买药治病。冬天,她不仅买来了充足的煤取暖,还亲自给孩子们生火。
所有被救助的孩子们永远不会忘记,她们平生最快乐、最充实的日子是在马姨家住宿的时候。八年来,她为这些女孩子除房费外,仅支出水、电、燃料、医药及学杂费7.5万余元,可她的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俱,她多年没有买一件新衣服。
2000年12月,马志英的母亲身患重病卧床不起,非常想念女儿,多少次打电话叫她回去,可她一推再推,说等到学生放学了再去。她怕她走后女童们的炉火没人架,饭吃不到时间上,怕影响了学习,更怕有个感冒发烧了更无人照料。
但还没等到放学,母亲病逝的噩耗传来了,她悲痛欲绝,泣不成声,老人带着牵挂永远地走了。她没有尽到一点儿孝心,这成为她终生的遗憾和内疚,现在唯一能让她感到慰藉的是这些贫困女童不断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一批批跨入大学校门。
一叶不落的帆
备受马志英关爱考上大学的马小露写的一篇作文《一叶不落的帆》表达了所有“女儿”的心:“今夜难眠。我静静地呆坐在窗前,想说的太多,站在巷口,我犹豫徘徊。因为我舍不得这个陪伴了我多年的家,这个让我感到真情难忘的家,我更不想远离这位在贫困和磨难中苦苦挣扎了大半生,却将一切献给农村贫困女童的马姨……
对于马姨,我似乎是在读一部名著。马姨的心灵深处,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她是我生命中一叶不落的帆”。 
  多年来马志英以她超人的付出激励着这些贫困女学生刻苦学习,直至她们完成学业。马志英的心灵一次次被贫困女孩们的艰辛求学之路所洗礼,在长期的接触中,她对这些贫困女孩的帮助由道义上同情到发自内心的牵情动肠,渗透着真挚与善意。她用艰辛的付出赋予了孩子们新的生活,她也被孩子们誉为“爱心妈妈”和“无血缘的好妈妈”。
    每个学年,马志英的家里总是走出去一拨又来一拨,完成初、高中学业的走了,又会有一些来自穷乡僻壤考入县城的女学生由她们的家长领着交给她照看。这个原本只有4口人的家庭,不断变更着新成员。目前,马志英拥有17个与她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面对沉重的经济负担,马志英和丈夫咬牙坚持着。孩子们生病了,她忙前跑后买药、送医院;看着缺乏营养的女孩们,她出手大方,买来补品。但她对自己却很吝啬,因患肠息肉先后3次动大手术,每次手术后她都只住3天院,她说住院太费钱,而且“女儿们”没有人照顾。就这样,7年来,马志英陆续救助了残疾女孩杨丽丽等贫困女童57名,完成了初、高中学业。算上今年考取大学的6位,总共有23名女童从马志英的“女童书屋”走进大中专院校。
    “我这样做,就是想尽力让贫困女娃得到与男娃相同的受教育权利,我当年想上大学没有条件,不能再让这些女娃重走我的路。”朴素的马志英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
    马志英的丈夫仔细算了一笔账,7年来他们全家花在这些毫不相干的女孩子身上的支出至少在3.8万元以上,还盘算着在自家的院子里再建“女童之家”,使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能够更好一些,只是这个良好的企盼因为目前经济窘迫而暂时无法实现。
    马志英像对待亲女儿一样关心爱护这些贫困女孩子,也赢得了孩子们的爱戴。
    海原县贾塘乡贫困女生何文静,写了一首名为《无声无息的爱》的诗献给马志英,“她的心中潜伏着无尽爱意,迸溅出又亮又热的火花……”饱含着对“妈妈”马志英的浓情。
    备受马志英关爱的应届高三女生马小霞写的一篇作文《一叶不落的帆》,表达了所有“女儿”的心:
    “今夜难眠。我静静地呆坐窗前,想说的太多,站在巷口,我犹豫徘徊。因为我舍不得这个陪伴了我多年的家,这个让我感到真情难忘的家,我更不想远离这位在贫困和磨难中苦苦挣扎了大半生、却将一切献给农村女童们的马姨……对于马姨,我似乎是在读一部名著。马姨的心灵深处,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她是我生命中一叶不落的帆。”
    这就是一个贫困山区回族妇女的故事,这个故事仍在延续。今年夏天,宁夏回族自治区妇联向马志英捐助了一台电视机、一台VCD机和一批图书、2000元现金,以表达对她的敬意。马志英表示,她现在的企盼是尽快将“女童之家”建起来,接受的这些钱物将全部用在孩子们身上。
2007年2月28日,全国十大杰出母亲马志英(右二)收到宁夏外文教育书店为“女童书屋”捐助的1538册图书,价值达3万余元。该书店负责人还代表员工送来了1140元钱,资助女童上学。
钱彦珍12岁时,父亲意外身故,母亲远嫁,她只能辍学在家,与哥哥相依为命。她渴望继续上学,就找上门来,马志英收留了她。现在钱彦珍已经在马妈妈这里生活4年了,是海原县回族中学高一的学生。马志英收留女孩是有选择的,标准是:孤儿、单亲、农村低保户、无依无靠的人。她说:“毛泽东提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一直以这句话鞭策自己。”
 
 
资料来源:
[发布时间:2008年10月27日]
[访问时间:2009年4月11日]
 
[发布时间:2004年4月16日]
[访问时间:2009年4月11日]
 
[发布时间:2008年4月1日]
[访问时间:2009年4月11日]
 
[发布时间:2005年3月29日]
[访问时间:2009年4月11日]
 
[发布时间:2009年1月22日]
[访问时间:2009年4月11日]
 
[发布时间:2006年9月4日]
[访问时间:2009年4月11日]
 
[发布时间:2007年4月27日]
[访问时间:2009年4月11日]
 
[发布时间:2004年7月29日]
[访问时间:2009年4月11日]
 
[发布时间:2004年8月19日]
[访问时间:2009年4月11日]
 
[发布时间:2007年3月7日]
[访问时间:2009年4月11日]
 
[发布时间:2008年4月1日]
[访问时间:2009年4月11日]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课题组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Project Team of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Peking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