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火种寻找之旅——民间公益图书馆事迹寻访录
回到首页     |     民间图书馆      |      捐赠信息      |      公益项目    |     简报     |      撷英采珍      |      提供线索      |      给我留言
:::信息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慈善捐赠:::

        

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刘瑞忍副研究馆员捐赠1000元用于乡村儿童阅读活动...2023/12/5

青树教育基金会向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550953.32元,资助“乡村图书馆家庭阅读站”项目...2023/5/10

北京某小学三年级毛祥坤同学捐助 500 元用于公益图书馆项目 500 元希望用于公益项目...2023/2/26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慈善人士向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捐二十万元,成立李更生阅读推广基金...2020/9/10

谭张婷教育慈善基金会向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捐67100元,资助乡村校园图书角项目...2019/4/15

安徽小微商会捐赠20686.62元用于安徽省肥东县古城镇杨塘学校图书角...2019/4/2

安徽小微商会捐赠10627.65元用于安徽池州市罗城村罗城小学图书角...2019/3/4

北京彩虹公益基金会出资150000元用于开展彩虹之家·彩虹图书馆项目...2018/12/31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一位女老师捐赠10377.66元用于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小街乡小街小学图书角700册书...2018/8/30

上海“爱@支教”捐赠95565.54元用于云南云龙县、洱源县、鹤庆县10所小学图书馆项目...2018/8/19

云南小微商会捐赠50000.00元用于云南德宏州梁河县民族寄宿制学校园图书角项目...2018/4/12

安徽小微商会捐赠11865.00元用于安徽滁州大柳小学校园图书角项目款...2018/3/18

云南小微商会捐赠16002.89元用于云南德宏州芒市风平镇腊掌小学图书角项目...2017/9/11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一位女老师捐赠7855.13元用于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柿子树小学校园图书角项目...2017/8/26

安徽省小微商会捐赠31980.98用于舒城县花园小学校园图书角和来安县施官镇中心小学图书角...2016/11/18

安徽小微商会捐赠32841.43元用于滁州市章广镇章广中心小学校园图书角和霍邱县三流乡杨桥小学校园图书角...2016/6/28

郭柏生捐赠15752元用于小学图书角建设...2016/6/14

(美国)科技教育协会(ESS)捐赠74587元用于乡村小学校园图书角建设...2016/6/6

高晓燕、陈柏根、赖才笙捐赠15000元用于小学图书角建设...2016/4/2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慈善人士向民间图书馆协会筹备组捐赠10000元人民币...2015/7/10

更多捐赠>>>
 
图书馆信息:
图书馆名: 新风楼
图书馆长: 王令策
成立时间: 1961年
图书馆址: 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系马桩街小桃花巷
发布时间: 2010/6/10 9:40:00

    南昌市西湖区有条名不见经传的小巷,叫小桃花巷。巷子里有栋两层楼的房子,名曰:新风楼。新风楼虽“貌不出众”,却“价值连城”。何以见得?此楼乃已故南昌著名藏书家王咨臣的私人藏书楼,共有藏书近两万册,其中不乏国内罕见的珍本孤本。
  价值连城的藏书楼

  藏书楼青砖黛瓦,透着几分古朴与庄重。黄秋园纪念馆立于藏书楼后。如今,装修一新的黄秋园纪念馆渐被普通百姓知晓,藏书楼却为人们所忽视。即使在其周边居住的市民,不少人也不知藏书楼身在何处。

  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许多专家、教授不远千里到藏书楼借阅珍贵善本或孤本。而对近在咫尺的普通市民来说,虽说藏书楼里的书实行的是免费借阅,但借来也看不懂。

  而这些“看不懂的东西”,实际上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与文化价值。如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清初原刻本《净明宗教录》、明代弘治十一年慎独斋刻本《资治通鉴纲目》等,同时还收藏有包括李鸿章、曾国藩等人在内的1000余封历史名人亲笔信札,还有晚清时期的《江西官报》等。

  近两万本古籍的收藏凝聚着藏书家王咨臣半生的心血。王咨臣是新建县樵舍人,生于1914年,2001年5月5日病逝。曾编辑过《四库全书学典》、《世界辞典》。1952年任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1961年创办南昌古旧书店,出任省古籍版本鉴定员,直至1975年底退休。

  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

  王咨臣离世后,其儿子王令策负责藏书楼的管护。藏书楼属于公益性质,免费借阅,王令策的退休工资也才1000多元,因此藏书楼的维护修缮都成问题。

  新风楼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是砖木混合结构,藏书室在二楼,走在木地板上面,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响声。新风楼的小院里,连地砖都没铺,只摆着几盆花。抬头看墙壁,墙壁已有数道裂缝。据了解,新风楼已有10余年没有进行过系统修缮,是一处严重老化的危房。

  新风楼内部的藏书条件同样令人担忧。大部分藏书都裸露在书架上。珍稀线装书和珍本孤本也只是放在老旧的樟木箱中保存。屋内没有任何换气设备,也没配备防盗装置。王令策说,新风楼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无奈之下,现在已将部分藏书转往他处。

  面对没有任何收入的藏书楼,王令策无力改变这一切。“作为私人藏书楼,这里的一切费用都由我个人负担。我每月只领取1000多元的退休金,没有能力去改善新风楼的藏书环境。”

  藏书楼路在何方

  藏书楼路在何方?作为“新风楼”的第二代主人,王令策不得不面对父亲留下的难题。

  是捐献给国家?还是私人保管?王令策在两者之间徘徊过许久,他说:“父亲生前也一直为此犹豫。”

  据了解,王咨臣生前有过把全部藏书赠送给家乡新建县文化部门的想法,并就此问题与朋友商量过。但因种种原因,最终未捐成。

  另外,把藏书捐给公共图书馆也是一个办法。实际上,上世纪五十年代我省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时,老先生也曾捐献了2000余册古籍。但老先生当时也担心自己的藏书被束之高阁、长年无人问津。

  然而,仅凭一己之力,维持一座私人藏书楼谈何容易。据了解,古籍收藏要“恒温恒湿”,但要置办如此一套设备,需要大量资金,而珍贵的善本、珍本需要防盗装置和保安的监护,这也需要投入。

  王令策也想过对策,把藏书楼卖掉,用这笔钱去哪个大学盖一座图书馆。藏书都可以交给学校去管理。然而因此事涉及地皮划拨、产权明晰等诸多复杂问题,一时存在困难;王令策也想申请一些保护经费,但很难。尽管困难很多,王令策仍没放弃。他现在最想办的一件事就是招几个义工,将一些线装书的目录提要整理出来。


作为江西最大的民间古籍藏书楼,南昌新风楼正面临困境:房屋年久失修,藏书环境恶劣,资金严重短缺,2万册(件)珍贵藏品处境堪虞。这座历经半个世纪风雨、由王咨臣一家两代人倾心守护的藏书楼该何去何从?

困境下的无奈

  新风楼位于南昌市系马桩街小桃花巷,由江西已故著名民间藏书家王咨臣在上世纪60年代一手创办。这座普通的二层小楼,藏品之丰为民间藏书少有,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王咨臣的儿子、新风楼现在的主人王令策告诉记者,新风楼目前共有藏品约2万册(件),包括大量线装书、地方文献等古籍。其中不乏国内罕见的珍品孤品,如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清初原刻本《净明宗教录》、明代弘治十一年慎独斋刻本《资治通鉴纲目》等,同时还收藏有包括李鸿章、曾国藩等人在内的1000余封历史名人亲笔信札,晚清时期的《江西官报》等。“对于我们搞研究的人来说,新风楼简直就是一座宝库。”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部副主任王河评价说。

  然而,因经费匮乏和管理不足,新风楼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王令策介绍说,现在的藏书楼建于上世纪40年代末,为砖木结构,十年没有进行过系统修缮,是一处严重老化的危房。

  除恶劣的外部环境外,新风楼内部的藏书条件同样令人担忧。记者在二层藏书室看到,大部分藏书都裸露在书架上,落满厚厚一层尘埃。珍稀线装书和珍品孤品也只是放在老旧的樟木箱中保存。屋内没有任何换气设备,更谈不上恒温恒湿调控,唯一的防盗装置只是一扇老式防盗门。因管理能力有限,这里的古籍正面临着被腐蚀的危险。

  “作为私人藏书楼,这里的一切费用都由我个人负担。我已经退休,每月只领取1000多元的退休金,只够解决家庭温饱,没有能力去改善新风楼的藏书环境。”王令策的话语中透着无奈。

  面对新机遇,拒绝还是接受

  新风楼的学术文献价值及其目前遭受的困境引起了公共机构的注意,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省图书馆、南昌大学图书馆等多家机构都表示有意将新风楼藏书由“私”转“公”。

  然而,王令策却婉拒了各方的好意。“如果藏书并入图书馆,会成为沧海一粟,被束之高阁,‘新风楼’的名号也将不复存在。而我始终想保持新风楼作为私人藏书楼的独立性与完整性。”王令策坚定地说。

当地政府部门对新风楼的现状也给予了高度关注。记者从南昌市西湖区文化局了解到,2006年,西湖区政府已将新风楼的保护与抢救工作纳入“十一五”规划,并计划将其打造成南昌新的旅游景点,从中寻求新风楼新的发展机遇。但由于种种原因,此项工作进展缓慢。

  将新风楼开发成一个旅游景点,王令策对此表示担忧:“新风楼所藏古籍受众范围窄,基本局限于一小部分学术界人士,恐怕难以激起普通游客的兴趣。我不赞成把新风楼打造成一个旅游景点,这也不利于古籍保护及安全。”

  一些人士认为,藏书楼是一张亮丽的地方名片,为游客开放,宣传藏书楼,宣传地方文化品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人们读书学习的氛围,这是完全可以的,但应以不破坏环境、不破坏建筑、不破坏藏书为前提。

  “藏书是私人的,但知识是社会的,我正在努力寻求新风楼重生的机会。”王令策略带迷茫地说。

  民间古籍收藏该何去何从?

  据了解,很多私人藏书在三代之后以图书散失而告终,新风楼当前的境况似乎也难逃“书散楼空”的厄运。

  针对新风楼遭遇的困境,江西省图书馆馆长章伏源说,民间藏书楼要获得新生,实现“私藏”到“公藏”的转轨是一个机遇,历来也有不少私人藏书家愿意无偿将图书捐献给国家,但如果本人存在疑虑,图书馆也不会强求。如果由非官方的民间组织愿意出资帮助私人藏书楼的运作,应当是一条不错的出路,前提是必须强调合理使用,加强对藏书楼无形资产的保护。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部副主任王河认为,“公”“私”兼顾方为上策。在不改变私人藏书楼性质的前提下,政府要承担起保护的重任。当地主管部门可考虑将新风楼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对古籍进行有效的管理,保证其不会随意流失。同时,要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图书维护、房屋修缮等,并做好水灾、火灾等意外灾害的防范工作。此外,还要对新风楼的继承人进行适当的培养教育,提高他们保护珍贵古籍、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此外,专家呼吁,要尽快健全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建设,将藏书楼置于法律条文的保护之下,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中国的藏书家对自己的藏书向来保护严密,少有外借之举。这主要是出于书籍外借后会被污损遗失的担心。然而,南昌新风楼却是个例外。从第一代主人王咨臣老先生开始,新风楼的藏书就可以借阅,而且“不收分文”。直到今天,凡是为了研究来借书的,只要写个借条,老先生之子王令策一样慷慨出借。

  然而,王令策从父亲手中接过的不仅仅是借阅的楼风,还有保存和发展新风楼的难题。养在深闺少人识

  偶然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新风楼的报道,南昌竟然有一座可以免费借阅的藏书楼,好奇之下不禁想去探访一下。通过查阅发现,这座新风楼在系马桩街的小桃花巷深处。然到小桃花巷四处打听,竟无人知道新风楼在何处。

  只能找居委会询问,对方的回答出乎记者的意料。听到新风楼,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反应皆是“新风楼?不是已经拆掉了”。惊诧之余,记者仍是追问,一位好心的居委会大姐决定带记者到现场去看看。

  巷口进来100多米,一扇锈迹斑斑的栅栏铁门上用铁链栓着一把锁,透过铁门往里看,堆积的断壁残垣很直接的表明这栋楼已经不存在了。据居委会大姐说,这栋楼年代太久,已经是破败不堪了,怕出意外,因而在三个月前就将这栋楼拆了。

  楼可以拆,但楼里所藏的书和楼里住的人却会有个去处。细问之下,竟得知这栋楼里并不曾藏书,藏书的地方另有他处。

  一块刻着隶书“立三书屋”的黑色匾额叫人眼睛一亮,但小院的木门却紧闭,抬头看,可以发现里面是一栋两层楼高的民国时期的建筑。虽说破旧了点,但沧桑之中却又透出古典的雅致。因为正好与黄秋园纪念馆背靠而居,如不细看,甚至会以为两处是一栋楼。门的左边墙上挂着一块不太协调的牌匾,上书“王氏文史源流研究室”。原来这里才是真正的新风楼,记者后来得知,在2005年时,西湖区政府曾经计划将那栋拆掉的楼改造成新的新风楼,但因各种原因,最后未能实施,所以居委会的人才会将那栋楼称为新风楼。

  拍了许久的门,依然不见有人来开门,无奈之下记者只好暂时打道回府。

  第二日一早,记者再次来到新风楼,惊喜地发现大门竟然开着,一男一女两孩童正各据一边门在玩耍,上前攀谈后,男童热情大方地招呼记者进门,并奔进屋中告知其祖父,也就是新风楼现在的主人——王令策先生。

  一袭深色的衬衣,一条灰色的西裤,脚底一双很普通的拖鞋,头发略显凌乱,在光线不太充足的堂中,王令策先生的形象与记者心中所想有很大出入。虽然有幸遇见王先生,但因另有访客,王先生无暇顾及记者,记者只好再次无奈离去。之后,通过多次电话联系,王先生终于答应接受记者采访。再次登门,记者竟有种“三顾茅庐”之感。免费外借成私人藏书楼史上的例外

  王咨臣是新建县樵舍乡王子将村人。新建县自古以来出了不少藏书家和私家藏书楼。远至宋代,有陈道亨藏书8万余卷的“见山楼”;明清之际,有陈弘绪的“酉阳山房”、张位的“闲云馆”;及至近代,则有蔡敬襄的“尉廷楼”。

  私人藏书在历史上向来是个“门槛”很高的行业。没有厚实的经济实力,根本无力问津。上面所说的这些藏书界先辈们,也都非富即贵。

  惟一的例外就是王咨臣老先生。

  民国三年(1914年)出生于塾师家庭的王咨臣老先生,自小家境贫寒,终其一生,也未曾富裕过。

  1927年南昌“八一”起义时,13岁的王咨臣就是学生游行队伍中的一员了,新思想震撼着他的心。继而他负笈省城南昌,中学毕业后考入南昌师范学校。1936年,王咨臣师范毕业后,被留校担任图书室管理员,从此与书结下了一世缘。后来,王咨臣受其妻兄熊德基(著名历史学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影响,对文史研究发生兴趣,并从此开始了他的藏书历史。

  1952年,王咨臣调任江西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开始专职从事抢救古籍、保护文物工作。

  据王令策介绍,王咨臣先生在婺源访书8个月,为国家抢救出三万余册(件)珍贵图书、文件资料,以及一千多块珍贵的木刻底版。后来奉命全部留藏在婺源县文化馆,并为之编撰了《婺源县经籍志》。

  王令策回忆说,小时候他们并不喜欢父亲收集书籍,甚至不能理解父亲对书籍比对自己的子女都好。长大后慢慢接触书籍,还因为这些藏书而结交了很多朋友,王令策终于体会到父亲藏书的心情。

  中国的藏书家对自己的藏书向来保护严密,少有外借之举。这主要是出于书籍外借后会被污损遗失的担心。然而,南昌新风楼却是个例外。从第一代主人王咨臣老先生开始,新风楼的藏书就可以借阅,而且“不收分文”。直到今天,凡是为了研究来借书的,只要写个借条,老先生之子王令策一样慷慨出借。保护好图书需要投入300万元

  2001年5月王咨臣在弥留之际将新风楼与2万多册藏书一同交予儿子王令策。从此这些书籍的保存和整理就成了王令策心心念的问题。

  接下新风楼,王令策就抱着决不能让这些藏书在自己手上丢掉的念头坚持着。汲古阁是中国明代非常有名的私人藏书楼和印书工场。位于江苏常熟隐湖之南七里桥,明末毛晋(1599-1659)创办,前后积书至8.4万册。但传到后人手中却未曾好好珍惜,毛晋有一孙素爱喝茶,经常将存放书籍的古木架拆下煮茶喝,因此,慢慢就败落了。王令策就常以汲古阁的境遇自醒。

  王老先生生前曾有过把全部藏书赠送给自己家乡新建县的想法,但是,新建县文化馆早些年出过一件荒唐的事情:因为领导的一句话,1949年以来该馆收藏的所有报刊全被当作废纸卖了,而这一切仅仅是为了给办公室工作人员每人买一把藤椅。因为怕自己辛苦一辈子搜集的藏书,落得这般下场,这个想法最终没有实施。

  “自己的藏书只有自己才会爱惜。”王令策说他能够理解父亲当年的复杂心情。何况,没了藏书,楼也就不存在了。以后又会有多少人能记得南昌城里曾经有过一座“新风楼”?

  但仅凭借一己之力,维持一座私人藏书楼谈何容易。

  古籍收藏要“恒温恒湿”,但要置办如此一套设备,专家的估算需要投入300多万元,这对于退休后只有1000多元工资的王令策而言,压力太大;珍贵的善本、珍本需要防盗和保安的监护,但也需要投入。

  9年中,王令策尝试过许多办法。王令策找过大学,想在校园里建一座小型图书馆,但此事涉及地皮划拨、产权明晰等诸多复杂问题,一时存在困难。

  也有一些机构找过王令策,虽然提出了可观的条件来支持新风楼的保存,但却带有或多或少的商业色彩,这又让王令策无法接受,他始终坚持着父亲的遗志——“新风楼只是文化之地”。

  除了保存新风楼,将新风楼的资源开发出来,不断发掘藏书的价值也是王令策正在做的事。这几年来,他根据藏书以及王老先生生前遗留下来的一些著作、笔记,出版了 《西山志略》、《万寿宫通志》、《净明宗教录》等书,使一些文化链完整起来。

  在新风楼2万余册的藏书中,有一大批是江西各地的史志、家谱,是研究地方史志的珍贵资料,但现在来新风楼借阅书籍的人少了很多,一是因为如今真正静下心来做学术研究的人少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新风楼缺少了一本藏书目录。“很多人不知道新风楼中有些什么书,是不是他们所需要的。”编藏书目录成了王令策现在最想做的一件事。但要想以他一人之力去完成这样一本藏书目录显然是力不从心的,王令策希望通过媒体呼吁有学目录学的博士或硕士来与他共同完成新风楼的藏书目录,推广到社会,让更多人了解和知道新风楼。


作为江西最大的民间古籍藏书楼,南昌新风楼正面临困境:房屋年久失修,藏书环境恶劣,资金严重短缺,2万册(件)珍贵藏品处境堪虞。这座历经半个世纪风雨、由王咨臣一家两代人倾心守护的藏书楼该何去何从?


困境下的无奈


  新风楼位于南昌市系马桩街小桃花巷,由江西已故著名民间藏书家王咨臣在上世纪60年代一手创办。这座普通的二层小楼,藏品之丰为民间藏书少有,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王咨臣的儿子、新风楼现在的主人王令策告诉记者,新风楼目前共有藏品约2万册(件),包括大量线装书、地方文献等古籍,其中不乏国内罕见的珍品孤品。然而,因经费匮乏和管理不足,新风楼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王令策介绍说,现在的藏书楼建于上世纪40年代末,为砖木结构,十年没有进行过系统修缮,是一处严重老化的危房。
  除恶劣的外部环境外,新风楼内部的藏书条件同样令人担忧。因管理能力有限,这里的古籍正面临着被腐蚀的危险。“作为私人藏书楼,这里的一切费用都由我个人负担。我的退休金只够解决家庭温饱,没有能力去改善新风楼的藏书环境。”王令策的话语中透着无奈。


面对新机遇,拒绝还是接受


  新风楼的学术文献价值及其目前遭受的困境引起了公共机构的注意,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省图书馆、南昌大学图书馆等多家机构都表示有意将新风楼藏书由“私”转“公”。
  然而,王令策却婉拒了各方的好意。“如果藏书并入图书馆,会成为沧海一粟,被束之高阁,‘新风楼’的名号也将不复存在。而我始终想保持新风楼作为私人藏书楼的独立性与完整性。”王令策坚定地说。
  当地政府部门对新风楼的现状也给予了高度关注。记者从南昌市西湖区文化局了解到,2006年,西湖区政府已将新风楼的保护与抢救工作纳入“十一五”规划,并计划将其打造成南昌新的旅游景点,从中寻求新风楼新的发展机遇。但由于种种原因,此项工作进展缓慢。
  将新风楼开发成一个旅游景点,王令策对此表示担忧:“新风楼所藏古籍受众范围窄,基本局限于一小部分学术界人士,恐怕难以激起普通游客的兴趣。我不赞成把新风楼打造成一个旅游景点,这也不利于古籍保护及安全。”
  “藏书是私人的,但知识是社会的,我正在努力寻求新风楼重生的机会。”王令策略带迷茫地说。


民间古籍收藏该何去何从


  据了解,很多私人藏书在三代之后以图书散失而告终,新风楼当前的境况似乎也难逃“书散楼空”的厄运。
  针对新风楼遭遇的困境,江西省图书馆馆长章伏源说,民间藏书楼要获得新生,实现“私藏”到“公藏”的转轨是一个机遇,历来也有不少私人藏书家愿意无偿将图书捐献给国家,但如果本人存在疑虑,图书馆也不会强求。如果由非官方的民间组织愿意出资帮助私人藏书楼的运作,应当是一条不错的出路,前提是必须强调合理使用,加强对藏书楼无形资产的保护。
  此外,专家呼吁,要尽快健全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建设,将藏书楼置于法律条文的保护之下,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资料来源:
http://jiangxi.jxnews.com.cn/system/2010/06/04/011398581.shtml
[发布时间:2010年6月4日]
[访问时间:2010年6月10日]

http://news.qq.com/a/20080427/000340.htm
[发布时间:2008年4月27日]
[访问时间:2010年6月10日]

http://epaper.xplus.com/papers/jxsb/20100526/n48.shtml
[发布时间:2010年5月28日]
[访问时间:2010年6月10日]

http://epaper.cnjjwb.com/view_content.asp?article_bianhao=20080428111
[发布时间:2008年4月28日]
[访问时间:2010年6月10日]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课题组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Project Team of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Peking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