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火种寻找之旅——民间公益图书馆事迹寻访录
回到首页     |     民间图书馆      |      捐赠信息      |      公益项目    |     简报     |      撷英采珍      |      提供线索      |      给我留言
:::信息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慈善捐赠:::

        

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刘瑞忍副研究馆员捐赠1000元用于乡村儿童阅读活动...2023/12/5

青树教育基金会向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550953.32元,资助“乡村图书馆家庭阅读站”项目...2023/5/10

北京某小学三年级毛祥坤同学捐助 500 元用于公益图书馆项目 500 元希望用于公益项目...2023/2/26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慈善人士向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捐二十万元,成立李更生阅读推广基金...2020/9/10

谭张婷教育慈善基金会向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捐67100元,资助乡村校园图书角项目...2019/4/15

安徽小微商会捐赠20686.62元用于安徽省肥东县古城镇杨塘学校图书角...2019/4/2

安徽小微商会捐赠10627.65元用于安徽池州市罗城村罗城小学图书角...2019/3/4

北京彩虹公益基金会出资150000元用于开展彩虹之家·彩虹图书馆项目...2018/12/31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一位女老师捐赠10377.66元用于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小街乡小街小学图书角700册书...2018/8/30

上海“爱@支教”捐赠95565.54元用于云南云龙县、洱源县、鹤庆县10所小学图书馆项目...2018/8/19

云南小微商会捐赠50000.00元用于云南德宏州梁河县民族寄宿制学校园图书角项目...2018/4/12

安徽小微商会捐赠11865.00元用于安徽滁州大柳小学校园图书角项目款...2018/3/18

云南小微商会捐赠16002.89元用于云南德宏州芒市风平镇腊掌小学图书角项目...2017/9/11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一位女老师捐赠7855.13元用于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柿子树小学校园图书角项目...2017/8/26

安徽省小微商会捐赠31980.98用于舒城县花园小学校园图书角和来安县施官镇中心小学图书角...2016/11/18

安徽小微商会捐赠32841.43元用于滁州市章广镇章广中心小学校园图书角和霍邱县三流乡杨桥小学校园图书角...2016/6/28

郭柏生捐赠15752元用于小学图书角建设...2016/6/14

(美国)科技教育协会(ESS)捐赠74587元用于乡村小学校园图书角建设...2016/6/6

高晓燕、陈柏根、赖才笙捐赠15000元用于小学图书角建设...2016/4/2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慈善人士向民间图书馆协会筹备组捐赠10000元人民币...2015/7/10

更多捐赠>>>
 
图书馆信息:
图书馆名: 霞村图书馆
图书馆长: 高永兆
成立时间: 1958年6月
图书馆址: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霞村
发布时间: 2012/1/12 18:33:05

自办图书馆 坚守半世纪
   江门霞村年已八旬的兆叔从图书管理员岗位光荣退休,他说有政府很放心。
   在霞村图书馆,“兆叔”兴致勃勃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从江门市区往东,走过无数不知名的乡间小路,当最终来到荷塘镇霞村见到大名鼎鼎的“兆叔”高永兆时,记者惊讶地发现:他竟是如此不起眼的一个农村老人,个子不高,走路也不利索,连眼睛都因为白内障而看不清楚。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老人,守护了霞村图书馆整整半个世纪,从27岁的“阿兆”守成了77岁的“兆叔”。如今,80岁的高永兆从管理员的岗位退休了,但这个已经变成“农家书屋”一份子的图书馆依然带着浓烈的“兆叔”印记,村委会在图书馆门前挂了一块牌,上面写着:“霞村图书馆,成立于1958年6月”,那是“兆叔”办起这个图书馆的日子。
   自从南方农村报举办的“寻找农民读书带头人”活动报道了“兆叔”的事迹后,“兆叔”成了名人,邻村的人也想来看看“兆叔”到底是什么人。对于这个自己一手一脚办起来的图书馆的未来,“兆叔”放心地说:“不想了,有政府在。”

当管理员“就算是枪毙我,我也要把图书馆办下去”
   在采访中,“兆叔”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坚持到底!”军人出身的“兆叔”说,这是复员时他对指导员和战友们的承诺:回农村不结婚,一辈子全身心投入自己热爱的文化工作。
   虽然在许多人看来,这种坚持近乎偏执,但这是高永兆能够坚守这个乡村图书馆半辈子的动力。1958年,高永兆复员回家乡6年后,村子里打算办一个图书馆,嗜书如命的高永兆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管理员,“当时对我来说就是天大的好事啊,求之不得。”高永兆说。
   没有地方,高永兆就把自己的屋子改成了图书室,他在部队期间保存下来的30多本书和新买回的一批小人书成了第一批藏书,“当时只有4个书架,100多本书,地方很窄,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如今,“兆叔”坐在崭新明亮的农家书屋里回想当时的情景,无限感慨。
   在20世纪下半个世纪中,这个小小的图书馆经历了许多波折,挪了10多次地方。至今,“兆叔”还清楚地记得,“文革”时红卫兵说他的图书馆有“黄毒书”要没收,“当时我就对他们说‘就算是枪毙我,我也要把图书馆办下去!’”最终,还是被没收了近千本书,但高永兆守住了他的底线:不让图书馆关门。带着剩下的几百本书,图书馆又搬回到兆叔的小屋里。
  20世纪90年代,村里有领导提出办图书馆亏本,高永兆据理力争:“如果不办图书馆,村里的孩子到哪里去看书?你要关,可以,我搬回家办。”因为“兆叔”的一再坚持,图书馆一直保留了下来。“现在霞村图书馆是这附近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好多村的图书馆都关门了。”村干部自豪地告诉记者。

添置新书走两小时路,镇上挑回100本书
   走进霞村图书馆,在一排排新书中间,两个书柜里用牛皮纸包着的旧书特别显眼。随手翻开一本欧阳山的《三家巷》,竟是1959年出版的,虽然内页的纸张已经发黄变脆,但封面却是完好如初,书皮上工工整整地写着书名、作者和图书编号。“兆叔”告诉记者,这些旧书大约有上千本,每一本都是他亲手包的书皮。
   去镇上的荷塘书店为图书馆添置新书,是“兆叔”坚持了50年的习惯。“兆叔”说,他跟书店的营业员都混熟了,“每次出了新书,他们都会留给我几本。”年轻时,“兆叔”走着去;年纪大了,“兆叔”就坐摩托车去,即使退休了也不例外。“去年我还买了3000多块钱的书。”“兆叔”说,看到有孩子愿意看书,他就高兴。这几十年下来,“兆叔”前前后后为图书馆投入了2万多元,而他近年每个月的补贴只有650元。
   在其他村民眼中,“兆叔”最伟大的事迹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每3个月就会走路去新会景堂图书馆借书,一次借100本,用担子一路挑回来。“去那里很远的,现在骑车都要1个多小时,如果步行要走2个小时。”村干部说。
   “兆叔”的行为打动了很多人,包括景堂图书馆的梁馆长。“兆叔”还记得,“梁同志”不厌其烦地教他图书分类、编号,对他说:“你已经尽了很多责任,但是还没完成,得继续干下去”。“兆叔”坚定地说:“一定坚持到底!”

读书启蒙“当年到这里来看书的小孩都成了奶奶了”
   当“兆叔”向我们描述起霞村图书馆的历史时,那些情景就像印在他脑海中一样。一到中午12点多,“学生仔”就会涌到“兆叔”的图书馆来看书,到下午2点时,孩子们去上课,“兆叔”自己就去种地。“当年到这里来看书的小孩都成了奶奶了,孙子都十几岁了。”“兆叔”笑着说。
   孩子们喜欢听“兆叔”讲故事,“兆叔”便利用说书让孩子们多读书,“不能讲太多,讲多了孩子就不看书了。一般讲一个小时,剩下的就让孩子自己去看书。”就这样,来图书馆看书的孩子越来越多。
   2008年,因为身体原因,“兆叔”不得不离开他坚守了半个世纪的图书馆。临走时,“兆叔”对新来的管理员提出两点要求:旧书不能扔,现在整个县城、整个江门seo都买不到了;不要为难小孩子,书乱了可以教小朋友们摆好。“你要听我说,不然的话我宁愿找别的人来。”得到承诺后,“兆叔”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图书馆。
   但是,在孩子们的心中,“兆叔”从来没有离开过。每次听图书管理员说书有点旧了,“兆叔”立刻就用自己的存款买新书回来。“村委会一般都不知道,我也不会让他们知道。”“兆叔”说自己没有什么崇高的信念,只是因为真的爱书,希望孩子们多读点书。如今,兆叔买来的书加上社会捐赠的书,霞村图书馆的藏书量已超过1万册,涵盖文学、政治、历史、哲学等类别,在江门市的“农家书屋”中首屈一指。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吴敏 实习生 黄欢

?记者手记

自下而上的力量

“兆叔”并不是什么知识精英,也并非拥有什么崇高的信仰,他甚至不会给自己做的事情加上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他说,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想法很简单:希望更多人能读点书。为了这个朴素的愿望,他坚守了整整半个世纪。

真理往往是最简单的。“兆叔”不知道,他所拥有的这种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才是推动农村文化普及的根本力量。从“农家书屋”到“农民读书节”,对于农村的全民阅读,省市各级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然而,说到底,这种自上而下的推行方式只能提供一个平台,一种实现梦想的可能,而让在物质上越来越完善的“农家书屋”内化成一种精神的追求和力量,让农民真正愿意把阅读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显然远非仅靠行政力量可以做到。

读书这件事,其实本来就是一件不需要太多理论指导的事情,用“兆叔”的话说,读书就是一种“一天不读就觉得浑身不自在”的感觉。所以,在广阔的农村,全民阅读的关键不在于知识精英的上行下效,而在于如何通过各种方式让更多人有“不看书就不自在”的感觉。

采访到最后,“兆叔”说,他已经老了,不过他很欣慰,因为有人接过了他的“衣钵”。53年了,霞村图书馆的传奇还将继续下去。

资料来源:
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1-10/14/content_7015370.htm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14日]
[访问时间:2012年1月11日]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课题组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Project Team of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Peking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