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火种寻找之旅——民间公益图书馆事迹寻访录
回到首页     |     民间图书馆      |      捐赠信息      |      公益项目    |     简报     |      撷英采珍      |      提供线索      |      给我留言
:::信息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慈善捐赠:::

        

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刘瑞忍副研究馆员捐赠1000元用于乡村儿童阅读活动...2023/12/5

青树教育基金会向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550953.32元,资助“乡村图书馆家庭阅读站”项目...2023/5/10

北京某小学三年级毛祥坤同学捐助 500 元用于公益图书馆项目 500 元希望用于公益项目...2023/2/26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慈善人士向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捐二十万元,成立李更生阅读推广基金...2020/9/10

谭张婷教育慈善基金会向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捐67100元,资助乡村校园图书角项目...2019/4/15

安徽小微商会捐赠20686.62元用于安徽省肥东县古城镇杨塘学校图书角...2019/4/2

安徽小微商会捐赠10627.65元用于安徽池州市罗城村罗城小学图书角...2019/3/4

北京彩虹公益基金会出资150000元用于开展彩虹之家·彩虹图书馆项目...2018/12/31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一位女老师捐赠10377.66元用于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小街乡小街小学图书角700册书...2018/8/30

上海“爱@支教”捐赠95565.54元用于云南云龙县、洱源县、鹤庆县10所小学图书馆项目...2018/8/19

云南小微商会捐赠50000.00元用于云南德宏州梁河县民族寄宿制学校园图书角项目...2018/4/12

安徽小微商会捐赠11865.00元用于安徽滁州大柳小学校园图书角项目款...2018/3/18

云南小微商会捐赠16002.89元用于云南德宏州芒市风平镇腊掌小学图书角项目...2017/9/11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一位女老师捐赠7855.13元用于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柿子树小学校园图书角项目...2017/8/26

安徽省小微商会捐赠31980.98用于舒城县花园小学校园图书角和来安县施官镇中心小学图书角...2016/11/18

安徽小微商会捐赠32841.43元用于滁州市章广镇章广中心小学校园图书角和霍邱县三流乡杨桥小学校园图书角...2016/6/28

郭柏生捐赠15752元用于小学图书角建设...2016/6/14

(美国)科技教育协会(ESS)捐赠74587元用于乡村小学校园图书角建设...2016/6/6

高晓燕、陈柏根、赖才笙捐赠15000元用于小学图书角建设...2016/4/2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慈善人士向民间图书馆协会筹备组捐赠10000元人民币...2015/7/10

更多捐赠>>>
 
图书馆信息:
图书馆名: 晓理公益图书馆
图书馆长: 张晓理
成立时间: 2013年12月3日
图书馆址: 新疆阿克苏市红光社区
发布时间: 2014/5/20 16:57:20

      2013年12月3日,阿克苏市首家公益性个人图书馆——晓理公益图书馆在该市柯柯牙社区举行了开馆仪式。这是由年已6旬的市民张晓理个人投资兴办的民间图书馆,也是阿克苏市第一家免费向社会开放、供大家读书学习的个人公益性图书馆。

      晓理公益图书馆里的图书由张晓理用近20年的时间收集,分为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网络文学、红色纪念和收藏馆几大部分,藏有图书1万余册、图片2000余张、文件300多份、地图100余幅、手迹80余份、字画350多幅及400多件各类藏品。
      张晓理,这位居住在新疆阿克苏市红光社区,大半辈子靠收废品谋生的58岁汉子,如今有了另一番事业,他的“晓理公益书馆”。
      张晓理的书馆坐落于一排平房居民区中间,这里既是书馆,也是他的家,是他靠收废品攒下的钱买来的。
      9月8日,记者跟随张晓理来到“晓理公益书馆”。推开朱漆铁门,映入眼帘的是堆在院子中间的各类书籍,一张简陋的书架上,图书按照门类划分摆放得整整齐齐,没能挤上书架的图书也被整齐地码放在一旁。这间院子里共有9间房子,其中6间摆放着图书,约有10余万册。
      张晓理领着记者参观了其中一间摆放着古典小说的房子,书架上的书从泛黄的纸张上看已有些年份了。他告诉记者,仅整理这一间房子里的书,就花了10天时间。
      在另外几间书屋里,记者看见,张晓理收藏的书不仅有小说、散文等文学著作,也有法律、医学等各类工具书,连儿童爱看的连环画也有好几册。“这一间专放文学作品,这一间是工具书,这一间是红色收藏室……”说起凝聚他心血的书馆,张晓理如数家珍。
      在张晓理一家居住的房间里,专门腾出一间来放“红色书籍”,整张书架上红彤彤的一片,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语录》等大大小小的册子。
       拾荒与书结缘
      上世纪90年代,张晓理从河南老家只身一人来新疆打工,一开始,没有稳定工作的他靠着每天在工地上打零工所得的10元钱维持生计。这10元钱仅能糊口,想买点日常生活用品都得计划着花。无奈之下,他在每天骑自行车上班的途中顺便捡点废品卖给废品收购站,几次下来,竟发现“拾荒”挣来的钱比打零工还要多,而且更加容易些。
      从那时开始,他成为了当时阿克苏市区里为数不多的“拾荒者”之一,且是当中唯一的年轻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趁着卖废品的空儿,在一堆旧书堆前翻翻捡捡,发现了一本让他特别感兴趣的书,于是他坐在书堆里面如饥似渴的阅读起来。直到太阳下山,废品收购站的老板过来催他走。
      张晓理决定,不再单单“拾荒”,他开始做废品收购生意。一开始,在他收的废品里也有书籍,但是当时他并未在意,按照5毛钱价格收来的书全数卖给了废品收购站。一次,他突然想起来,为什么不将收来的书整理一下,把好的书留下自己看呢?这个想法冒出来后,他开始为之前卖掉书而懊悔,赶忙跑到那家废品收购站里找到老板,将之前卖掉的书里捡好书挑出来。卖掉容易,再想收回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张晓理和老板讨价还价,最终以1.5元每本的价格将选好的书买回来。
      有了这次教训,张晓理在收废品时有了经验。有时候,他会主动问卖废品的人有没有需要处理的图书。次数多了,许多人都知道在“废品回收”这支队伍里有一位“书痴”张晓理,因他对书籍的痴迷,很多人要处理图书、报刊时首先就会想到他。
      买书决不吝啬
      张晓理爱书到什么地步?在他的“废品收购”生意不温不火的时候,一个月拿到手只有1000多元,这些钱要养活一家老小,但是遇到好书,他花起钱来绝不吝啬。
      他从卧室里拿出两套珍藏版的书籍,一套是《增像全图三国演义》,一套是《详注聊斋志异图咏》。收这两套书花了他300元,相当于当时他卖废品10天的钱。
      当时把书拿回家后,妻子虽然不高兴,鉴于丈夫爱书如命,也没敢跟他发火。但是那一个月,因为孩子还小,花钱的地方多,一家人的生活过得紧衣缩食。
      在张晓理的记忆中,收书、卖书的故事真不少。这两套图书就是他从红旗坡一位老人手里收来的。据张晓理说,当时为了买到这两套书磨了老人家好久,最终老人被他的真诚打动,决定卖给他时还哭了一场。
      与书籍的故事
      靠着“拾荒”卖废品攒下的钱,张晓理花4万元买了一套平房。因为收来的书太多,房间里已经放不下,只能堆在院子里。这些书怕风吹、怕雨淋,让张晓理心疼不已。他狠狠心,拿出一万多元盖了个棚子,这一投入,让张晓理家一贫如洗。
      解决温饱都困难,拿什么钱去收书张晓理想出了“以书养书”的办法,靠着卖残书、重样书和内容不好的书挣来的钱,去买喜欢的、有意义的书。
      2002年,张晓理认识的一个老板打电话来让他去挑书,当天正是沙尘暴天气,他和妻子从阿克苏市坐公交车赶到建化厂,那位老板的地址在距厂区10公里的村子里,往那边走只有靠步行。张晓理和妻子顶着沙尘暴艰难前行,走了三个多小时到了地方。
      趴在书堆上挑了两个多小时,最终他选了4套书(约10公斤左右)。看在张晓理爱书的份上,他挑的书老板没要钱。返程的路上,他和妻子两人提着书顶着沙尘走到建化厂时天已晚了,公交车停运。俩人等了很久拦了一辆蹦蹦车回城。到了家,张晓理打趣说“就像逃荒的‘土人’,又累又脏又饿。”
      张晓理的朋友评价他时说,他是连五粮液、茅台都不认的人,如果谁请他吃饭,说有好酒,他八成是不来的,但是谁要是说有好书,他会以“电打的速度”跑着去。
      张晓理说,这么多年,他总结了一句话“只有过时的商品,没有过时的文学。只有人不看的书,没有看不懂的书。要说看不懂,那是没下功夫。”
      这也是他坚持收藏书籍的目的——为了让和他一样爱书的人畅游书海。
      走上文学道路
      2004年,张晓理加入了地区诗词学会。从那时起,他开始发表作品。其中,多以诗歌为主,也兼顾散文。多年来看书积累下的文学底子为他的作品增色不少。
      因对文学的热爱,他成为了诗词学会同僚们口中的“高产诗人”。他的多首作品发表在《今日库车》、《龟兹诗词》、《中华诗词》等刊物上。2012年,他的散文作品在“大美库车”散文征文大奖赛中荣获三等奖。
    “近两年,我先后加入了自治区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这也是我人生中的又一座里程碑。从拾破烂的到诗人,是书籍让我产生了蜕变,在我身上,你们也可以看到知识的力量。”张晓理说,阅读让他得到了满足,虽然他现在生活仍然不富裕,甚至连制作一张书架的费用都没有,但是拥有这些书籍,他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富有的人。

来源1:新疆经济报

天山网讯(记者邓丽娟 董成忠 李必素摄影报道)


http://news.ts.cn/content/2013-09/09/content_8673890.htm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课题组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Project Team of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Peking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