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图书馆家庭阅读站”项目,是通过乡村图书馆在当地乡村社区选出5个对读书感兴趣的家庭,给每个家庭配备1个小书架以及按照孩子的年龄段精准配置适宜读物100册,使其成为乡村图书馆的小卫星——乡村家庭阅读站。该项目旨在将精准阅读帮扶送推到乡村社会微端,培养孩子们(尤其是留守儿童)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该项目由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资助,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民间图书馆发展课题组负责项目的征集与落实。
一、项目申请与落实
2023年6月8日,安徽省阜阳市益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向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民间图书馆发展课题组提出了建设家庭阅读站的申请并获得批准。阜阳市益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于2014年,主要任务是开展乡村困境家庭、留守儿童服务。主要工作有:困境儿童家访工作、照顾能力提升小组活动、儿童音乐学习小组、家庭教育活动、节日联欢活动、亲子运动会、安全教育等。益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图书资源目前分布在五坑村和西清社区,和一些服务对象的家庭。由于对藏书价值的认知发生重大变化,解决困境儿童的问题和促进图书的流动成为重点。
益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选择的五个家庭阅读站,多数分布在袁集镇。阜阳市颖州区袁集镇,地处颍州区东部,东与颍上县五十铺乡相邻,南与阜南县朱寨镇接壤,西邻王店镇,北靠三十里铺镇。区域面积40.1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48451人。下辖6个社区和4个行政村。
益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图书角家庭阅读站基本情况
序号 |
联系人 |
人口 |
阅读人一 |
阅读人二 |
邻居阅读人数量 |
1 |
妈妈孙女士31岁,住袁集镇 |
5人 |
大儿子范某某,9岁(双胞胎),袁集镇中心小学二年级 |
二儿子范某某,9岁(双胞胎),袁集镇中心小学二年级 |
8人 |
2 |
妈妈邢女士29岁,住袁集镇 |
6人 |
大女儿李某某,13岁,袁集镇中心小学六年级;二女儿李某某,11岁,袁集镇中心小学四年级 |
三女儿李某某,9岁,袁集镇中心小学二年级;小儿子李某某,6岁 |
11人 |
3 |
妈妈常女士,35岁,住搬迁楼 |
6人 |
女儿白某某,13岁,袁集镇中心小学六年级 |
儿子白某某,11岁,袁集镇中心小学四年级 |
9人 |
4 |
妈妈朱女士,31岁,住袁集镇窑前村 |
6人 |
儿子张某某,11岁,袁集镇中心小学四年级 |
女儿张某某,8岁,袁集镇中心小学二年级 |
10人 |
5 |
妈妈王女士,40岁,住袁集镇 |
4人 |
儿子李某,10岁,袁集镇中心小学学三年级 |
女儿李某某,17岁,阜阳一中上高中,住校 |
30人 |
6月15日,“乡村图书馆家庭阅读站”项目祖给这五个家庭阅读点按照其阅读人口、年龄、性别精准配置100册适宜读物及一个小书架。五个家庭阅读站共配置图书500册,码洋13632.90元,实洋9270.37元;每家一个小书架,单价274元,共计1370元。家庭阅读站的图书,不仅方便自家阅读,还可以推荐给朋友、同学、邻居阅读,以家庭带动邻里,共同营造乡村的阅读环境和氛围,促进乡村阅读环境的改善。项目还要求各家庭阅读站做好图书借阅登记与管理,每月由益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图书角组织一次读书会,进行阅读经验的交流与分享。
二、项目走访与调研
6月24日至25日,项目组的王子舟、吴汉华、张晓芳三人,来到安徽阜阳市,在益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常坤先生、志愿者魏广虎老师的带领下,开车走访了五个家庭阅读站,与家长就本项目进行介绍与交流。
走访第一家是3号家庭,原住袁集镇徐楼村,现因家里拆迁而搬迁至房福和瑞园的安置楼,临时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小书架放在进门口。父母亲白天在外打工,晚上回家。24日晚,项目组来到家中与家长、孩子们见面交谈。

王子舟(右1)向3号家庭常女士讲解“家庭阅读站”项目情况

3号家庭里13岁的姐姐和11岁的弟弟在家庭小书架前留影
走访第二家是4号家庭。家庭住址在袁集镇窑前村,离袁集镇主街有些远,得开车从较窄的村道进去。家里有地,外包出去了。家里以收废品为生,爷爷奶奶辈就开始收废品,父母辈也在收废品。书架放在一楼客厅的孩子书桌旁。

吴汉华老师在小书架前向4号家庭11岁小学生做问卷调查

常坤(左1)、魏广虎(右1)与家长孩子在小书架前合影
走访第三家是5号家庭,家庭住址在袁集镇自家老宅。爷爷奶奶住在搬迁房。姐弟俩住一间房,在二楼。书架放置卧室里,姐姐的书桌旁。弟弟也有自己的书桌,桌上放着家里给买的书。

5号家庭摆在二楼姐弟俩房间里的小书架

张晓芳老师在向小学生讲解借阅本使用方法
走访第四家是1号家庭。家庭住址在袁集镇,是一个小超市带自住房,自住房三层、6间。小书架放在一层客厅边上。家庭成员有奶奶、爸爸、妈妈,两个9岁的双胞胎男孩子,均在袁集镇中心小学上二年级。

项目组王子舟老师(右1)与1号家庭家长座谈场景

项目组与1号阅读站家庭合影
走访第五家是2号家庭。家庭住址在袁集镇。家庭阅读站书架放在爸妈工作的车行后面的客厅里。自家离这里三百米。爸爸初中毕业,在这里开办了一家汽修服务中心,干了十年了。家里有四个孩子:三个女孩子,大的13岁上六年级,二的11岁上四年级,三的9岁上二年级,都在袁集镇小学读书;最小的是男孩子,6岁。邻居有能来阅读的孩子11人。

项目组王子舟老师(右1)与1号家庭家长座谈场景

项目组与1号阅读站家庭合影
走访第五家是2号家庭。家庭住址在袁集镇。家庭阅读站书架放在爸妈工作的车行后面的客厅里。自家离这里三百米。爸爸初中毕业,在这里开办了一家汽修服务中心,干了十年了。家里有四个孩子:三个女孩子,大的13岁上六年级,二的11岁上四年级,三的9岁上二年级,都在袁集镇小学读书;最小的是男孩子,6岁。邻居有能来阅读的孩子11人。

2号家庭小书架上的图书

2号家庭13岁女孩(左1)与她的同学们在小书架前留影
三、后续活动剪影
2023年7月30日,益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图书角的常坤对袁集镇乡村图书馆家庭阅读站进行了家访。上午走访4家,其中白浩恩因外出补课家访未入户;下午走访1家即2号家庭。14:30至16:00,在2号家庭开展了一次“更生图书馆微课——震动机器人”的活动,共计8个小学生参与,其中家庭阅读站人员6人,阅读站外人员2人。

“更生图书馆微课——震动机器人”活动现场场景
在整个振动机器人活动中,孩子们都非常腼腆,不善言辞,没有打开心扉,但活动结果还不错,轻松完成操作任务,制作出漂亮的振动机器人。
2023年9月3日,益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图书角组织家庭阅读站的孩子们开展了一场“欧阳修苏轼古诗文化一日游”活动,共有11个孩子参加。活动前通过微信群转发了关于欧阳修和苏轼的古诗词的视频和文章,要求每人背诵一首欧阳修的词,背诵一首苏轼的词,并强烈建议和颍州西湖背景相关。然后在3日去颍州西湖进行古诗词文化游。颍州西湖位于阜阳城西,是古代颍河、清河、小汝河、白龙沟四水汇流处。欧阳修和苏轼都在这里留下诗词作品。本次实地研学活动用时约6小时,徒步约15公里。

“欧阳修苏轼古诗文化一日游”集体照
四、项目回访
2024年1月27日至28日,项目组的张晓芳、张歌、舒湘和杨淋云四人再次来到安徽阜阳市进行项目回访。在益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常坤先生带领下,分别走访了五个家庭阅读站家庭,与孩子、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小书架运行半年以来的情况。同时,项目组与常坤交流了运行家庭阅读站项目及阅读活动的情况。

杨淋云与舒湘分别在跟4号家庭的兄妹俩做问卷调查

张歌老师在5号家庭新搬迁的安置房中与家长交流小书架对孩子的影响

1号家庭孩子的阅读记录
五、项目经费支出清单
|